嘉禾新村

嘉禾新村是一座位於台北市公館地區的一座聯勤眷村,由日治時期之臺北市都市計畫八號公園(川端公園)及陸軍砲兵聯隊營房,歷經國共內戰聯勤通訊修理廠改制而來。早期居民多為聯勤通訊修理廠之員眷,後期則以陸軍供應司令部下轄之汽車基地勤務廠員眷為主,為台灣少有呈現高度自營聚落特色之列管眷村。

簡史

日治時期台北市水源地一帶規劃了兩處都市計畫預定公園,其中現今嘉禾新村所座落之土地,當時被劃入位於新店溪畔水道町的八號公園範圍,面積廣達599,450平方米,涵蓋今師大路汀州路思源街新店溪間的大片土地。八號公園之西側鄰近於1917年開業、帶起新店溪畔飲宴休閒風氣的紀州庵支店等知名料亭群,以及建於1935年、連接臺北與永和地區的川端橋(今中正橋);公園的東側則為臺北水道水源地

八號公園自1938年(昭和13年)起部分開闢,規劃有相撲場、釣魚場、划船場、棒球場、賽馬場等設施。但甫於戰爭初期開始興闢之八號公園,並未將原規劃範圍內所有的土地作為公園用途,其東南側相當於今日臺大水源校區(原國防醫學院)範圍的土地,於戰爭期間的1940年代係做為日軍砲兵聯隊營房基地之用。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於1949年由軍方租用水道町一帶之民地及軍方公有地,以日治時期炮兵聯隊營房建物為基礎建設聯勤通信修理廠房,並設立臺灣省訓團,日治時期遺留之建物於民國40年代間為陸供軍法組所使用。民國45年,聯勤通信修理廠遷至桃園中壢通信基地勤務處,國防部將今嘉禾新村範圍內之原通信修理廠房隔間改為眷舍,正式改制為眷村。本村座落地區於改制前曾為聯勤系統「嘉禾演習」之指揮所,地方傳言因該演習相當成功,故於演習後將本眷村命名為「嘉禾新村」。

特色

聯勤眷村不同於其他軍種的眷村,為依工作單位人員之居住需求而興建之聚落,因此多位於廠房周邊(如位於今信義計畫區原四四兵工廠南方的四四南村),眷屬除少部分為家庭主婦外,大多為工廠員工,由原聯勤通信修理廠庫發展出的嘉禾新村,即為相當典型的聯勤眷村。

據國防部調查文獻,臺北市原共有28處聯勤眷村,惟1978年7月「國軍老舊眷村重建試辦期間作業要點」(俗稱舊制眷改條例)及1996年1月「國防部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俗稱新制眷改條例)通過後,大部分於聯勤眷村草創時期(1956年以前)所建立者,陸續以國民住宅及專案住宅等方式進行原地改建或異地遷建,臺北市規模完整之聯勤眷村,至今僅餘嘉禾新村一處。

據國防部與臺北市政府之口述歷史記錄及實際眷戶訪談所得資料,嘉禾新村內由日遺建物及原聯勤通信修理廠庫隔間而來或自力營造之眷舍,係由國軍管理單位依各眷戶之軍階,給予不同大小的土地面積,由各眷戶自行劃地後建造,屬「公地自建」型態的眷村,故嘉禾新村的聚落型態與四四南村這類由兵工統一規劃興建,呈現規律整齊的列狀魚骨空間配置相當不同,反而像北京的胡同一樣,呈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有機參差樣貌。

嘉禾新村內的建築主要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為格局方正擁有大面積獨立庭院之高階將官宅邸,主要集中於永春街131巷3弄(將軍弄)兩側,另陸軍通信學校校長胡其生少將之官舍則係以原嘉禾新村內的籃球場範圍所建,均於嘉禾新村1956年改制後才建造;第二類為前述接收日遺建物而來之眷舍;第三類為原聯勤通信修理廠庫隔間之連棟眷舍;第四類則為眷戶及違佔戶自力營造之屋舍。

永春街131巷3弄一區的建物幾乎均為將官職務宿舍,為以過往日治時期炮兵聯隊營房招待所及戰後陸軍供應司令部北側及東側空地建築而成。

據臺北市政府之口述歷史及調查資料,在全村過去近150戶中,將級住戶曾高達十位,可謂一座「冠蓋雲集」的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