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九零年代,臺灣首次導入了社區營造的概念,社區運動發展至今已逾二十載;在全臺各地都可見到試圖將社區營造成更美好環境的例子,無論成功或失敗皆有。另一方面,自從臺灣的產業轉型升級以來,造就了無數因缺乏就業機會而人口外移的貧困農村,只剩下老人小孩的社區時光就此停滯,遑論社區的改善與發展。

位於苗栗縣苑裡的山腳社區,可以說是兩股潮流匯聚之初的重要案例。九零年代的山腳社區如同臺灣許多的農村一樣,面臨了人口外移產業空洞的危機,在因緣際會下接觸到了日本舞鶴的社區營造案例,由社區內的磚廠帶頭,決心進行具在地文化特色的社區營造,成為了臺灣在進行社區營造早期的著名案例。本文訪問當年山腳社區營造的重要推手,回溯山腳社區之社區營造歷史。

 

│社造的先驅│

山腳社區隸屬海線鄉鎮,背倚火炎山,屬於傳統農村生產型。因位於苑裡鎮內區地理中心,山腳社區三十多年前即擁有功能齊全之小市集,多種中小型工商業活動,也是苑裡鎮內區古早之農特產集散地。

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化,山腳社區大部份的青壯年皆選擇出外求職謀生,而下一代幼兒即送回鄉交由祖父母照顧。故本社區兒童占百分之十九以上,六十歲以上之老年人占有百分之十六以上,二者幾乎占社區之一半人口。

在這樣的變化之下,山腳社區並未從此不振,反而是選擇了社區再造的這條路,希望能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以及文化的保存,再次重振山腳社區。

而在發展的思考脈絡之下,社區民眾希望能在舊有基礎上,透過社區居民之共同參與、規劃、設計、協商,並付出行動,凝聚社區居民共同的心,一起為社區環境改造工作奉獻心血,建設成為一個具有文化性、生活性、永續性的新社區。

 

│山腳特色文化│

藺草文化

台灣在清治時代,苑裡地區所產製的藺編產品,已有直銷至中國大陸的紀錄;從日據時代的第二年開始,苑裡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和帽蓆畫上了等號,化身為帽蓆之鄉。

藺草文化產業在地方上形成特殊的產業生態鏈,成為環環相扣的藺編文化體系,有專門種藺草的人、有收購整理藺草的人、有編製生產的手工藝人…,整個藺編產業的生產銷售網絡,就是由這些不同的環節共同架構起來的,因此而串聯起苑裡人的共同記憶。

 

藺草文化館一景
 

                             

紅磚文化

近年來由於時代變遷,使磚瓦產業之經營遭遇了瓶頸。有鑑於此,社區及業者均不斷深思產業轉型的可能性及未來展望,並以多元化思考多項構思,希望使磚瓦產業能再次展現其文化價值。

紅磚作為一種建材,呈現的是生活性與各地域的特色,如前所述新竹苗栗一帶海線地區民宅的建造特色之弧形磚砌圓柱等建築,皆呈現出運用當地材料、因應當地氣候條件與居住環境之在地性格,再加上早期來到此地之匠師施作風格,即形塑出地方性的紅磚文化。

而近年來,山腳社區也持續與金良興磚廠共同辦理文化產業發展與振興計畫,促進產業文化傳承。並且推展磚雕藝術--讓地方文化和特色產業結合,利用在地生產的紅磚胚土,推廣磚雕藝術活動於社區環境改造工作中,使山腳社區風貌,成為「具有文化氣息」的人文特色。

 

金良興磚廠一景           製磚冷卻帶           散落的磚塊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評述│

在此討論的重點集中在「傳統文化」以及「社區發展」的相關性及黏著度。從文獻探討中發現,山腳社區利用其位處苗栗縣新世紀規劃「南苗生活圈」之中心點上之便,扮演南苗生活機能轉接點。其位置交通便捷,聯絡中山高三義交流道、縱貫鐵公路、中二高苑裡交流道等皆在10公里內;更因地處苗栗縣最南端而與台中縣接壤,加上交通的便利性,社區可輕易與大台中之生活圈有所連結。

而這樣的地利之便,也可使社區生活環境脫胎換骨,與都會型態的大台中區形成相輔相成的效應,可促使山腳社區達成復興農村的願景,以收取永續經營的經濟效益。

在景點方面,社區週遭有三義雕刻城、心雕居原民木雕館、華陶窯、蔡家古厝、火炎山自然生態保護區、飛牛牧場、通霄西濱海洋生態園區、中國城遊樂區等知性旅遊勝地,可連成一線觀光景點。

在文化產業方面,藺草以及紅磚皆是山腳社區延續文化、發展其經濟的兩大重點。然而,我們卻發現社區以及紅磚產業的連結相較於藺草文化來說較小。

由以上結果推測,藺草在台灣以山腳社區作為發展重鎮,並且發展了多項獨特的工藝產業以及系列生產品。在經濟面可以清楚了解到,藺草所衍伸出的相關周邊商品,能夠帶給當地居民很大的動力,願意繼續為這個產業做維護、創新、生產,因為實際面是居民可以輕易感受到「回饋」的價值所在。有了商品當然就能立即感受到金錢的回饋,這是所有產品能繼續發展的,最直觀的、最不可否認的動力。

而相形之下,紅磚廠所生產的磚塊現今大多是為了特色建築、特色景觀所生產,相比藺草所生產的系列商品,確實少了一種立即「回饋」的滿足感。

對此,我們認為紅磚的文化性以及歷史背景,並不僅僅是只能用產值來衡量的,而是利用長期而無價的文化傳承歷來衡量。因此,其發展的比重應該有所受到重視及提升。

 

│山腳的成功│

成功因素

山腳社區的發展模式有別於一般社區,是個藉由傳統產業觀光化連帶影響社區的營造模式。早期當然也有社區里民大會存在,但其仍然是扮演著類似自治組織的角色與功能,我們猜想或許就如受訪者所說的:「我們社區在早期是一個非常繁榮的地方,這邊有市場、學校、有各種設施,居民都來這邊上班做事;客家人也都會挑柴、香茅來賣,累了便在山腳社區休息,也發展出電影院、酒家、飯店等娛樂產業;但後來因縱貫公路的開發等因素才慢慢沒落,剩下老人與小孩」居民保存著繁華年代的記憶,自然也不會有需要營造社區本身的意識產生,直到與日本舞鶴社區交流之後,山腳才走向了新的一頁。

改變往往來自於受到外界衝擊,意識到問題之後再重新出發,磚廠的理事長一邊回想一邊說著:「當年我接到文化中心的電話,決定由我來做文化振興計畫的提案,補貼社區所缺乏的資源,後來成功拿到80萬元,這是第一個為社區拿到的提案。之後我們就用這些資源來做田野調查、社區的培訓、帶領居民觀摩台灣其他地區的社區營造、辦理社區體驗活動做磚雕...等」理事長,就如對話中所說的,擔任著領頭羊與協調者的角色,在日本舞鶴社區代表與山腳社區間成為橋樑,不斷地寫計畫案爭取資金,同時培訓山腳社區的居民,努力地將社區與磚瓦產業一同發展起來。從以上發展歷程來看,國際交流與內部能力整合不外乎是讓山腳走到今天的成功原因。

 

如今挑戰

當年,縱貫公路的開發造成了山腳社區等的沒落,剩下老人與小孩留在社區中,現在老街上也有著許多老宅需要翻新。而近幾年來,由於科技的發展快速,世界的模樣和結構似乎在用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改變著,處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能否學習改變與適應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當初理事長在里民大會上提出,山腳社區需要總體營造,而且是用「磚」來做,這個概念是利用金子先生所帶來的(86年)的觀念,包括日本舞鶴社區居民主動利用下水道汙泥來做磚的社區整體營造的案例。

社區居民在接受營造這個概念的時候,也正是在經歷這個價值變動的過程,然而發展至今,二十年過去了,看似該做的都做了的山腳,如今也遇上了新的關卡,觀光不完全、缺乏社區意識的統一,因此一直推不出一個主打的招牌 ; 藉著觀光化重新找到生路的磚廠,因為太過堅固耐用,仍然面臨著產業式微的危機,不禁讓人好奇觀光發展是否真的能為夕陽產業帶來轉機,社區意識與觀光發展之間又該如何取捨,對山腳社區來說才是最好的選擇,讓下一代能繼續擁有資源發展下去,達成真正的永續與跨世代的公平。

社區意識與觀光發展之間的衝突與取捨

台灣越來越講究地方發展,也積極的發展觀光產業。從很多成功的社區案例看來,將社區過去獨有的文化產業保留下來,轉型成觀光發展模式,似乎是個可以複製的成功模式,但在觀光化的同時要如何保存本質,就是件值得探討的事。

磚瓦無法一路發展成為苗栗的救星,或許就與當地人對於發展的意見分歧有關,帶動經濟固然是件重要的事,但若無法取得居民的認同及意識的凝聚,只針對觀光客的需要來改造社區,終究無法成為一條可以長久走下去的路。

或許在思考發展方向的同時,整個社區也該一同思考,究竟發展是為了自身利益,為了下一代居民的利益,還是只是為觀光而觀光化。一個整體居民都認同的方向,才能帶領山腳一同突破一道又一道的難關。

 

│研究討論│

山腳社區的發展模式,大抵上是遵循著日本舞鶴的軌跡在走,然而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在人們心中還是無法將磚藝和山腳社區做反射性的連結呢?就如同受訪者提到的:「...缺人缺錢,如果有新的人進來,我們也很願意做更多的事情.....,我們嘗試培養社區年輕人做暑期工讀、培訓,或是志工培訓,希望透過活動埋下一些幼苗。」原因大致上還是來自於經費與人力的不足。

相反地,日本政府給予社區發展的資助是非常可觀的,除了政策的輔助,電視媒體同時也會以不同的形式,進行磚藝及社區的推廣,讓年輕人可以更深入認識及感受到磚瓦的歷史文化內涵並重新重視它,反觀台灣,不管是地方還是中央,相關政策皆非常不足,讓產業時常面臨營運上的困難。

 

政府補助面

協助社區整體景觀規劃

磚瓦本身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也非常適合景觀營造,對打造一個觀光社區來說,其實是非常好的素材,理事長也表示:「在成功與日本做交流後,磚瓦便開始與社區做更深入的延伸。寫了六個左右的提案後,社區爭取到1500萬元左右的資源,不僅可以讓磚產業繼續生根,居民也願意捐地出來做圍牆,做完效果很好,吸引很多人來這邊拍照,有這個成功案例之後,後來又爭取到山腳國小日式宿舍群約2000萬的補助作整修,都是這樣一步一步過來,之後又拿到苗栗國立社區第一名。」

可見當時的山腳進步的有多麽迅速,然而因為金費不足,現在的山腳,磚瓦街景的位置分布仍舊非常分散,對於一個初次踏入社區的人,雖然可能會想跟一些磚瓦藝術、街景拍照留念,但除了那幾張照片,就不會再有其他印象了。

總括來說,山腳社區缺乏一個整體的社區景觀規劃,然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單靠磚廠或社區的力量當然是不可能做到的,政府若是願意正視磚藝這件事,並提供相關補助金,幫助社區與當地居民協調,與城市規劃相關專業的人士一同安排街景的呈現,營造出紅磚色的古城意象,想必即使陸客減少,苗栗縣還是可以吸引一定數量以上的觀光資源投入。

 

訊息傳播面

除了上述的政策結合,一項計畫的成功與否,傳播行銷還是擔任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磚廠舉辦過的活動像是磚腳行村、磚雕藝術季及磚迷宮等,都是些非常有特色且能吸引大量旅客的活動。

然而對於身為台北人的我們,卻是在這一次拜訪後才知道,原來紅磚是苗栗的特色文化之一,由此可見傳播人才的缺乏,對於社區發展是多大的致命傷。

對於人才外流嚴重而缺乏人力的這項限制,是否可以:

與旅遊新創及社企合作

現今的社企與新創產業有如雨後春筍般一一浮上檯面,人們對於文化的保存與延續,漸漸有了更多關注,或許也與近幾年吹起的文青風有關。

若是磚廠無法獨自負荷這些工作,可以與相關的社會企業或深度旅遊的新創合作,與團隊一同發想更適合主打的項目,更有系統性的發展磚藝推廣,同時深化與在地的連結。合作的好處在於,新創團隊更勇於改變,也瞭解現在的市場需要什麼,在這樣的新力量注入下,磚廠能更容易的讓活動資訊映入人們眼簾,活動經費也可以藉由相關募資平台籌措,當然比不上計畫案的補助金額,但藉此獲得更多關注後,或許也可以增加獲取贊助的機會。

雜誌、展覽資訊電子化

對於磚的知識和磚藝文化的推廣方面,理事長表示「 以前也常有媒體來訪問我們,但是媒體的內容為了迎合大眾總是過於腥羶色,所以後來我有了個念頭想要辦雜誌,傳達有關產業比較正面的訊息及需求,同時也希望能蒐集產業一些耆老的經驗及對產業的認知,去更正確地傳達關於文化產業的知識。」

在理事長的努力下雜誌大概發行了約14期,不過礙於經費,後來也就停止了。我們認為或許可以將這些對於磚產業的熱情重新電子化,提高相關資訊的接觸性,自然也可以提高觸及率。

而磚廠的整體安排與導覽的用心,對於參觀者來說在這樣走一趟後,確實可以反轉過去對於磚的不了解。同樣的如果可以藉由網站,將展出電子化,同時把磚廠的定位,著重在體驗與參觀面,讓遊客因為一再地暴露與這些資訊之下,或許就能提高其對台灣磚藝的興趣,與前往山腳旅遊的意願。

以文化及記憶保存口號號召青年志工

「  我們暑假會辦志工培訓,大專青年、高中生大家訓練完,我們希望暑假他們可以幫忙帶磚雕、導覽之類的。  」這便是當時理事長對磚藝一族(也就是磚藝志工)的期待。可以看出山腳當時對這項藝術發展的野心,然而因為回鄉青年少、且傳播資源不足而沒有達到足夠的效益。

但這樣的文化傳承能否延續下去,是我們這個世代人們所背負的責任,過去曾有新聞報導美國潮牌將品牌名稱刻在磚塊上進行販售,一塊要價三千美金仍然搶購一空,雖然看似不可思議,但卻可見有效的傳播帶來的功效與利益。在這樣全球化的時代,資訊暴露的過多只會導致這個現象加重而不可能減緩,對此,山腳社區應該更以文化責任這件事為口號,呼籲更多青年加入磚藝志工的行列,再把這項文化延續下去的同時,也是在保存所有屬於山腳的記憶。

 

│結論與建議│

經過本次訪談以及我們所做的先期文獻研究,可以發現磚廠的經營與山腳社區近年來的社區營造發展息息相關。受訪者表示,山腳社區的社區營造,最早是社區內的磚廠,民國86年時因緣際會邀請日本的金子先生來做產業技術面的交流,同時也意外帶來許多新穎的社造概念,像是日本的舞鶴川案例等等;也藉由舞鶴川的例子意識到,磚產業的文化內容可以作為社造的契機。

由受訪者的敘述亦可發現在最早期山腳社區營造起步時,磚廠也確實在整個社區的營造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在初期的社區大會上為居民介紹了社造的概念,並投入磚廠本身的資源,以技術協助取徑(technical assistance approach)的方式作為一個強力的發起(initiated)行動者(actor)引領社區營造的方向。

雖然在社區理論上會爭辯著由少數人所強力引導的方式是否有代表性,以及弱勢居民是否被邊緣化的問題,更甚者成為了Batten(1975)所說的「非社區的技術協助改變」;但從山腳社區的例子卻證明了另一種觀點:在社區居民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知識、難以推動的情況下,有少數具知識的社區內強力行動者出面引領,在具善意且非單純自利動機的前提下,能夠加速社區營造的進行。

不過,山腳社區的發展歷程來到了今天,也引出了另一個重要的社區議題:當社區的發展方向出現歧見時,究竟以誰說的為準呢?在渡過了摸索期後,以磚為主要媒介的社區營造逐漸有了成果,山腳社區發展協會也日漸壯大,開始想要發展社區內的其餘文化特色,而磚廠卻認為應繼續將製磚的文化特色發揚光大,兩方逐漸在路線上出現了分歧,可以說是欲從「技術取徑」轉向「自助取徑」的過程。受訪者表示,目前的情況是磚廠逐漸被排除在社區發展協會的行動之外,兩方成為獨立的組織行動者,各自在其專注的社區文化面向努力。

我們認為,山腳社區案例的重要價值或許並非在於其對自身文化營造社區的方式而已,更重要是在於他作為台灣社區營造運動的先行者,以其經驗證實了在社區發展的理論上所提出的許多觀點與議題;並且由於先行者的角色,他或許能夠提供臺灣其他社區往後遇到困境的借鏡範例,也是政府學者等外部行動者可以著手研究如何以自身具備的能力與風險幫助社區營造的試點社區,山腳社區不只是可以塑造社區本身,更有著能幫助臺灣其他社區營造成功的能力,兩點都是這裡獨有的寶貴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