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桃園人入坑──坑子社區

 

 

|前言|

       坑子社區位於桃園市蘆竹區的東北部,為一鄉村型社區,社區內也保留了許多閩南傳統建築的古厝、農村生活型態、傳統手工藝及自然景觀,加上社區居民積極投入社區營造,讓社區許多傳統特色得以保存,並發展成休閒產業。

       本研究希望能了解坑子社區近幾年積極發展社區營造的成果,並探討在目前社區多為老年人口的情況下,該如何推動文化傳承及觀光發展。

       本研究從坑子社區的網路資料開始收集,先了解社區發展的概況,接著再到社區進行訪談,深入了解社區產業發展,並整理社區發展協會推廣社區特色的過程,也藉由探討坑子社區發展案例,希望能作為其他社區參考與學習的範本,最後也將提出本研究針對坑子社區的建議與反思。

|文獻回顧|

一、 社區簡介

      坑子社區位於桃園市蘆竹區,所佔面積約佔蘆竹區總面積七分之一,共約943公頃,地處林口台地西側南崁溪支流坑子溪谷地中,東臨新北市林口區,南以高速公路與桃園市龜山區相鄰,西側為外社村,西南側為營盤村及羊稠村;主要可區分為四個聚落,分別為頂社、貓尾崎、赤塗崎及土地公坑。
                    

〈圖一〉坑子社區地圖 (資料來源:Google Map)

       閩南語「坑仔」意指溪流縱谷地形,早期凱達格蘭平埔族「南崁四社」的「坑仔社」即包括現在的山腳、外社及坑子,至西元1741年,入墾的漢人在此形成村落,是當時蘆竹唯一的村落,比南崁更早。其後有清朝設置「坑仔莊」、日據時期設「坑仔庄」,光復後改為「坑子村」。
       受地理環境因素限制,居民大都以務農為生,稻作農耕和種茶為主要地方產業,少數於村內之「第一高爾夫球場」及「臺北高爾夫球場」工作。坑子村因位於氣候溫和、有霧的林口台地,且紅土層排水性良好,適合種茶,也是目前蘆竹區唯一產茶的地區,茶園景觀處處可見,其中以「蘆峰茶」屢次獲獎賞較具代表性。另外,亦有花圃種苗、觀光果園、綠竹筍、鹿園及養豬等產業。
       坑子社區保存了許多閩南傳統建築的古厝,加上這兒的居民積極投入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使各項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如坑子村百年來,賴以為生的斗笠產業,經由社區自主推動文化產業之發展,塑造「坑子笠之鄉」的形象,喚起社區居民對傳統農村技藝之重視與認同。坑子社區運用村中完整的傳統農村生活型態,及傳統手工藝、自然景觀,結合其他社區文化資源,透過民眾自發性參與,創新農村生活文化,活化地方特色產業,讓坑子村成為了「蘆竹的後花園」,在這個僅離兩大都會區不到一小時車程的地方,還能保有這般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生態和低汙染的環境,實屬難得。

mapguide_l.jpg

〈圖二〉坑子村導覽地圖 (資料來源:坑子社區發展協會網站)

二、 社區相關文獻資料整理與評述

(一) 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架構

       坑子社區發展協會於民國82年組成,84年正式登記立案成立,對坑子社區發展提供願景、文化、建設、規劃、組織等等輔導協助,是坑子社區自主發展最有力的推手。至民國104年,協會設置於坑子里活動中心,一樓同時也作為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協會會員約500人,每年定期舉辦會員大會,理事會及監事會有20人,每三個月召開一次理、監事會議,平時議會召開不定期的臨時會議。

       另外,坑子班隊中的「祥和志工隊」是福利健康社區推展的一大推手,業務包括餐飲服務(四小隊輪流準備餐點,每周日集合長輩定點用餐)、關懷訪視等;另因坑子社區是蘆竹區唯一茶葉產區,產量規模不大,因此也設置茶葉產銷班經銷茶葉。

組織.JPG

〈圖三〉104年坑子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架構圖

(資料來源:坑子社區發展協會手冊)

(二) 社區景點的詳細介紹

1. 土埆厝

       為了發揚傳統文化及重現臺灣古早建築,坑子社區找來里內的老師 傅,以傳統的工法建造土埆厝,從印製土埆厝、疊石基腳、疊土埆到屋頂蓋草,全部以手工方式建成。土埆厝除了作為展示文史的功用,也期望能當作藝文展演的空間及民眾休憩的場所。

)clodhouse-p8.jpgclodhouse-p4.jpgclodhouse-p1.jpgclodhouse-p7.jpg

〈圖四至八〉土埆厝搭建過程

(資料來源:坑子社區發展協會網站

2.  阿公木炭窯

       坑子後山坡從前是一整片的相思樹林,而相思樹經過高溫脫水燃燒,即成為香味獨特的「相思木炭」,層作為當地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全盛時期有多達二十座木炭窯。然而,榮景不再,而居民為了保存這項特別的傳統技術,在頂社國小前校長李明宗的號召下,召集許多仍身懷這項技藝的社區阿公們,於民國九十三年建造兩座木炭窯;並且配合國小校外教學,希望讓學童認識先人的智慧及自身鄉土的特有文化。

charcoal-s4.jpg
〈圖九〉阿公木炭窯搭建過程        (資料來源:坑子社區發展協會網站)

(三) 福利健康社區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統計,截至民國105年1月,臺灣的老年人口已達13.13%,距離「高齡社會」(14%)已相去不遠,且老化指數自民國93年來節節攀升,年長者的健康照護安養問題一直都是被重視的,除了政府的正式參與,民間的力量一直都是不可忽視的。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的報告中提到,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由有意願的村里辦公處及民間團體參與設置,邀請當地民眾擔任志工,提供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並視當地需求特性,提供餐飲服務或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希望透過當地居民的參與,使老人接受到初級的預防照顧及志工互動,促進老人身心健康,讓社區更充滿人情味。      

老化指數.JPG

〈圖十〉人口老化指數連年攀升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

       坑子將老人福利照顧視為社區營造的一大重點,關懷據點已成立十年,服務之項目有:餐飲服務、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健康促進。餐飲服務在每周日中進行,志工利用社區裡愛心菜園的食材準備餐點,希望長輩能吃得健康;關懷訪視由志工到分配的個案進行家訪,提供量血壓、體溫等服務;電話問安是由志工排班定期打電話給社區內的老人問安,並幫忙轉介生活資源;健康促進則是安排一些健康社區講座邀請長輩參加,且另有成立三十年的老人俱樂部,定期與蘆竹區老人會舉辦長青運動大會。

(四) 休閒產業社區

       在經濟自由化下,地方區域自主越來越重視自身的經濟收入來源,不再全盤仰賴政府,地方積極開發可以帶動區域的經濟產業,其中具在地特色的觀光休閒產業是最普遍的一種方式(高俊雄,1996)。

       而隨著科技進步,在這個生活節奏快速的環境下,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中的感覺、情趣、休閒、感動,因此休閒產業開始快速又多元發展,其中包括了藝術文化產業、觀光產業、生態旅遊。 (邱淑媛,李三仁,2008)

       坑子社區因位於林口保護區,文史資源及生態環境都有一定的保存程度,因此將休閒產業分為四大重點:導覽、休閒旅遊活動、地景、文化與歷史。在導覽的部分,坑子社區培訓導覽志工,於民國104年重新製作導覽手冊,希望藉由文化之旅讓更多人認識「蘆竹後花園」;此外,也希望可以經由舉辦旅遊活動來帶動社區的觀光休閒產業,曾經舉辦過兩天一夜的茶葉製作體驗營,除推廣地方特產,也希望能夠傳承這項傳統技術及茶葉文化。

三、 社區大事紀

 

時間

事件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

入墾的漢人形成聚落,為當時蘆竹為一的村落

民國50年代

政府將坑子規劃為「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保護區

民國61年

成立「坑子社區理事會」

民國78年

成立蘆竹鄉茶葉產銷班

民國81年

理事會改組為「桃園縣蘆竹鄉坑子社區發展協會」

民國85年

前總統李登輝將坑子所產茶葉命名為「蘆峰烏龍茶」

民國93年

阿公木炭窯落成

民國96年

開始建立防災社區系統

民國98年

加入桃園縣祥和計畫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105年度社區發展工作評鑑)

四、 社區行動者介紹

(一) 陳照琳

       陳小姐為坑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媳婦,嫁過來坑子之後就一直在協助社區營造的相關事務,而坑子社區參加衛福部的社區發展工作評鑑,最主要也是由陳小姐負責,因此她對於坑子社區近幾年的發展及未來要走向的目標非常了解。

(二) 邱羽瑄

       邱小姐從小就居住在坑子社區,對於社區的歷史瞭若指掌,也非常積極地參與社區事務,長期參與坑子社區的祥和志工隊與守望相助隊,假日與志工隊的人一起煮飯菜,提供老人用餐並協助維護社區環境,由於長期在社區服務,幾乎全社區的人她都認識。

五、 選擇本社區的理由

       身為桃園人的我們,一直都想選桃園的社區作為採訪對象,希望能更認識自己的家鄉,同時讓更多人知道桃園社區的美好。

       經由資料搜尋後,我們發現坑子社區擁有多元的自然景觀、歷史遺跡及社會文化景觀,且他們極為認真的推動社區發展,所規劃與設立的發展機制也十分完善。在自然景觀方面,坑子是蘆竹鄉唯一的產茶區,所產的蘆峰烏龍茶歷史悠久,現在社區也會舉辦茶園之旅給民眾體驗。另外,坑子的主要產物—綠竹筍,也十分有名,民眾也可以親自採收綠竹筍。這些休閒農業的活動都讓身為生傳系的我們十分感興趣。

       坑子社區發展協會致力於保留許多社區特色:利用鄉土教育延傳統產業的生命;為了使社區青年人體認早期生活艱辛、延續文化傳承,重建了已經坍塌的木炭窯、土角厝;為了解決社區人口問題,培育了一群志工,負責陪伴社區的老年人;設立完全無農藥噴灑的開心農場,並營造十分友善的居住環境。

       社區要發展成功十分艱辛,除了必須耗費非常多的力氣及金錢,還要有良好的運作機制,甚至關係到社區全體居民的共識與合作。因此我們想藉由對坑子社區進行的田野調查,了解他們如何營造優質的社區環境,並探問自然生態與人文同時成功維護的秘訣,及其未來願景與遇到的困難。

| 研究方法|

一、 訪談大綱

       為了更了解坑子社區營造的過程及可能遭遇到的困難,本研究依坑子社區的發展現況,將訪談大綱分成四個部分:

(一) 社區發展

  • 推動社區發展的契機為何?

  • 推動社區發展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 推動社區發展至今,覺得成果如何?

  • 未來社區發展的願景為何?

  • 希望坑子社區是一個怎麼樣的社區?

(二) 文化傳承

  • 現今工藝師傅越來越少,怎麼樣將傳統斗笠、木炭等等產業傳承下去?

  • 如何利用鄉土教育因應文化傳承問題?

(三) 人口問題

  • 社區老年人口多,如何面對老人安養的問題?

  • 農民中老農、青農的比例如何?是否鼓勵青年返鄉種茶或綠竹筍?

(四) 觀光發展

  • 坑子社區除了有傳統文化景觀,包含土角厝、阿公土炭窯等等,還有十分豐富的自然景觀,非常適合都市觀光遊憩,目前針對這個面向有甚麼規劃?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嗎?

  • 文化深度旅遊是否對社區帶來衝擊?觀光風潮對社區是否有負面影響?

二、 訪談行程

       以下為本組之訪談行程、時間、地點:

時間

訪談對象

行程

地點

105/11/13 (日)

陳照琳小姐

邱羽瑄小姐

下午兩點抵達坑子社區,先於社區四處享受自然風光。兩點半於社區活動中心與陳小姐、邱小姐進行訪談,訪談時間約兩個小時。

坑子社區活動中心

 

DSC00087.JPG

〈圖十一〉訪談結束時合影,左起為本組組員葉俊慧、劉佳欣、尹俐云、訪談對象坑子社區邱小姐及陳小姐、本組組員張嘉晏、陳怡君。

| 結果與討論|

一、 研究發現

(一) 三大特色產業,計畫推廣無毒米

   坑子社區有三大特色產業,包括斗笠、茶葉與木炭。

1. 斗笠

       坑子社區茶產業與斗笠產業兩者的發展環環相扣。由於坑子茶產業的興盛,採茶時須佩戴斗笠,斗笠產業隨之興起。坑子斗笠的特色是以手工編織,並以竹子的鞘膜縫製斗笠的表面,如此一來,才夠堅固、有耐久性。而由於茶產業的式微,現今坑子的斗笠產業也日漸衰微。主要是以傳承、教學為主。

2. 茶葉

       坑子是蘆竹唯一的產茶區,製茶技術良好,也曾在全國製茶競賽中獲得冠軍以及季軍的佳績。雖然坑子的「蘆峰茶」不同於大家所熟知的高山茶葉,屬於中低海拔茶葉,但坑子茶葉也不輸給高山茶。蘆峰茶擁有產銷履歷認證,是坑子茶的優勢,但受限於地形與耕作面積,坑子的茶葉產量不高,因此以精緻、高品質為其發展重點。

3. 木炭

       坑子的木炭以相思木製成,特性是火星小,且耐燒,烤出來的味道有其特色。坑子的木炭窯與文化局合作,由文化局、社區、區公所共同資助,也在坑子頂社國小進行傳承,希望可以維繫傳統,教育學子。

(二) 與里長關係良好、居民參與度高

       由於現任里長為社區發展協會出身,所以里長非常支持社區發展協會所辦理的各項活動,也常動員鄰里鄉民一同參與,受訪者表示就是這樣互相合作,且沒有發生任何派系鬥爭,才讓他們推行各活動都很順利,評鑑也才能得獲得優等。因此不同於許多社區的里辦公室與發展協會間互不相讓,坑子社區的里辦公室與發展協會相輔相成,更能帶動整個社區發展,也才能創造平和的社區。至105年,坑子社區共有約16.43%的老年人口,為所有年齡層中最多的一群。這些住在坑子的老人既有時間,也有心力參與,常在活動前吆喝親朋好友一同參加活動,尤其熱愛參與出外考察兼旅行的參訪團,居民的高參與度使得推行社區發展業務更加順利。此外,坑子社區也有開設許多不同項目的班隊,如歌唱、氣功、插花、家政,讓長者能依照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不僅能活到老學到老,還能與其他居民聯絡感情,對於長者來說是一大利多。

(三) 守望相助,建立完善防災應變機制

       民國86年,坑子社區因遭傾倒大量廢土,造成里民受傷,因而有里民主動於晚間集結巡視,以防範廢土。民國88年,政府鼓勵社區成立巡守組織後,積極籌備成立巡守隊,並於該年底正式成軍,到了96年才從巡守組織更名為目前的「坑子社區守望相助隊」。現有84名隊員,分為巡守分隊、減災分隊及家暴分隊,參與教育訓練及研習,也協助巡邏社區、防災救災、活動交管、家暴通報,並成立颱風救災中心與舉辦防災安全講座。

       在社區防災系統的部分,坑子社區是全國最早開始建立的社區之一,成立災害應變自衛隊,由於救援技能如CPR急救及救災器具的操作會因為時間而逐漸遺忘,自衛隊會定期舉辦演習訓練,讓志工們在面對災害來臨時,更能馬上投入災害應變及救援,並且也可以藉此機會檢查設備及儀器。而目前,防災自衛隊也不只處理防災的問題,更提供許多社會服務,幫助社區裡的弱勢,像是之前八八風災時,低收入戶居民的屋頂被颱風吹掉,不堪使用,便協助他們進行重建。

(四) 社區老人居多,開設關懷志工、愛心菜園、供餐

       至105年,坑子社區共有約16.43%的老年人口,有326人,比例十分高,因此坑子社區以達成福利健康社區為目標。

       社區中有以社區居民自發組成的高齡關懷志工,主要負責餐飲服務、關懷訪視、健康促進以及電話問安,其中最主要的是餐飲服務,關懷志工會輪流在社區發展協會煮飯,在固定時間供餐給老年人。
       坑子社區從102年起規劃休耕及閒置的農地為社區愛心菜園,種植有機、無毒的蔬菜水果,讓長者能經由種菜來聯絡感情、運動健身。自103年起開始大量生產蔬果,除了可以供應老人用餐外,尚能於坑子的假日市集進行販售,創造財富,增加自主營運的能力。

       此外,坑子社區開設了許多不同的班隊,讓長者可依不同興趣選擇班隊參加,社區發展協會中也掛著班隊自行製作的成果海報,不只讓長者能在閒暇生活中培養自己的興趣,活到老學到老,還可找到能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

(五) 互惠機制,居民漸漸接受深度旅遊觀光

       對於社區旅遊觀光,由於初期有些遊客會偷摘居民自耕的蔬果,並將垃圾隨手棄置,導致居民對於觀光是排斥的。但後來經過宣導與調整,推出坑子社區文化之旅或茶葉體驗營,藉由深度旅遊的方式,一次接待少量觀光客,並讓他們能真正接觸坑子的在地產業、好好了解坑子這個地方,且居民能在活動中心前販賣自家耕種的蔬果,不只是發展協會藉由觀光獲利,居民也能親身感受到適度發展觀光帶來的好處。

二、 研究討論

(一) 人口老化及外流,特色產業難以保存

1. 斗笠

       熟稔編織斗笠的婆婆們年歲已高,且又無青年後繼學習這份技能,再加上近年茶農越來越少,使得斗笠需求量減少,造成斗笠產業逐漸凋零。在前幾年,坑子社區有和附近小學合作,推動傳承教育,讓國小孩童來坑子觀摩斗笠的製作過程,然而,與國小合作會因為每屆校長的支持度不同而有變數。現今則因為老師傅越來越高齡、體力無法負荷,只有在評鑑時或有人預約斗笠才會大展身手。我們詢問受訪者是否想用更積極的方式保存斗笠產業呢?受訪者表示,若整個大環境不需要這個產業、師傅無法依靠製作斗笠掙錢,那保留還有甚麼意義嗎?這讓我們反思不能只抱持著文化必須被保留的想法,而是必須看整個產業是否經營的下去。

2. 茶葉

       近年來,蘆峰茶往精緻、高品質邁進,發展協會也舉辦兩天一夜的茶葉體驗營,讓遊客親身參與製作茶葉的過程,最後還把茶葉帶回家。希望透過體驗營的行程,讓大眾更加了解蘆峰茶。

3. 木炭

       坑子社區於民國93年興建了兩座木炭窯,以供學校做為戶外教學的場地,學生可以觀察師父如何把炭送進窯中,燒一段時間後,黑嘛嘛的炭就出窯了。然而木炭可製成的產品很少,無發開發成新產品,產業較不具發展性,使得木炭產業鮮少青年參與。加上近年木炭窯的主人不想讓外人參觀,導致遊客甚至當地居民都離木炭產業越來越遠。未來社區發展協會想重新找師傅搭建新的木炭窯,讓木炭窯產業活絡起來。

(二) 農業轉型:精緻、有機農業

       坑子社區在環境的驅使下,逐漸從慣行農業轉變為精緻與有機農業,也致力於發展休閒觀光產業,希望能找出一線生機,除了獲得更多收益外,還能增加就業機會,減少當地青壯年人口外移的可能。

       在精緻與有機農業方面,坑子社區有位青年回鄉的林先生,在坑子社區收購閒置農地,以有機栽培的方式種植稻米,這是坑子社區未來推展的方向,以希望能成為坑子的地方特色產業。

       而在休閒觀光產業的面向,坑子現有三家登記立案的觀光農場,包括賴家農場、小木屋農場及竹峰茗茶,三者各有其特色,賴家農場主要以農業生產、開心菜園、絲瓜布博物館;小木屋農場以自然生態、花海為農場主題;竹峰主要以茶產、茶葉體驗為主。受訪者認為,坑子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特色與定位,而目前來說,茶葉是最能代表坑子的產業。也衍伸出了茶葉深度體驗行程,讓遊客來坑子體驗完整製茶過程,
為了提供更優質的深度旅遊體驗,坑子社區培訓了許多導覽志工,導覽志工肩負傳承及保留社區文化的責任,並且製作導覽地圖,提供來到坑子觀光的遊客,以「茶香,花香,好家鄉」為主軸,地圖摺頁內介紹坑子景點,內頁有蓋戳章處,遊客能於各個景點蒐集戳章,並搭配導覽人員的解說更深入了解坑子社區的人、文、地、產、景。

(三) 協會成員不熟諳製作評鑑資料

       評鑑為政府評價社區發展成果的方式,許多社區都會參與政府的評鑑評比。在製作評鑑時,協會必須撰寫公文、計畫書及製作投影片。然而發展協會的成員不一定會使用電腦文書處理,年長的居民即使想幫忙也因為不會使用電腦而退避三舍,有時發展協會甚至連甚麼內容要放在投影片上都不知道。政府應該在推行社區發展時,同時輔導協會成員如何使用電腦、製作報告,而不只是把評鑑工作丟給協會自己做。

(四) 河川汙染問題,求助無門

       坑子周邊有兩溪流流經,其中一條經常遭上游工廠排放汙水,又臭又髒,破壞環境與生態。但由於上游流域屬於新北市管轄,而下游位於桃園市境內,因此檢舉時,新北與桃園的政府單位互相推卸責任,河川汙染問題尚未解決。且經發展協會統計,分析社區居民對於公共環境的改善需求,當中溪流的環境改善為社區居民最在意的。

|結論與建議|

一、 坑子與周圍社區互助活絡

       坑子社區與附近的坑口社區一同參與旗艦計畫,帶動周遭一帶社區的發展,包括坑子、外社、山腳、坑口、海湖,社區間彼此互相合作,共同面對問題、協調合作,活絡蘆竹一帶社區的發展。社區不該只是因為評鑑產生單一點與點之間的競爭,而是需要更多社區間的互助合作,就像坑子與周圍的社區的關係,大家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二、政府須以多面向評估社區

       坑子社區在105年榮獲全國社區評鑑排序第一,雖然坑子很努力發展社區,且評鑑成績優異,但是從一開始對政府公文完全不熟悉,到自己一步步學習如何撰寫公文、製作簡報、對外報告等等,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也做了很多努力,才完成出一個「看起來很棒」的評鑑書。本組認為政府不應以評鑑做為單一評估社區的指標,而是需要以多面向的接觸,了解真實的社區與居民對社區的意識,才是最實際的評鑑方式。

三、坑子著重老年人關懷

       臺灣除了坑子社區,有許多地區的老年人比例十分高,而坑子社區對於老年人的照護是值得其他社區所效法的。坑子社區所設置的愛心菜園能讓老年人來菜園耕作、交流感情,且能將蔬果供應給老年人食用。加上坑子有許多自發的志工,會主動關懷老人,達到鄰里照護的效果,同時也能讓社區成員增進感情。

參考文獻

高俊雄(1996)。觀光休閒產業地方化推動模式之探討。觀光研究學報,2(1):1 - 12。

邱淑媛,李三仁(2008)。休閒產業的現況發展與分析。康寧學報,10:26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