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do you know about 社區傳播與發展

民生社區

由歷史貫穿未來看社區發展與社區創新

 

B02310013 曾聖雅

B03610023 宋承懋

B03610032 周哲瑋

B03610042 郭明媛

B03610052 謝宗恒

 

 

 

 

 

目錄

一、前言

1.社區選擇動機

2.研究主題選擇動機

3.研究目的

二、文獻回顧與社區介紹

三、主題一 | 民生社區文化之形成與歷史背景、未來發展

1.研究方法

2.民生社區之歷史-美援與民生社區之組成、發展、文化

3.民生社區之發展現況與社區參與

4.民生社區之未來發展與隱憂

5.主題一結論與建議

四、主題二 | 社區發展協會的侷限

1.研究方法

2.社區發展協會簡介

3.社區發展協會的職責與收入

4.社區發展協會的侷限

5.社區發展協會與政府組織的權益衝突

6.主題二結論與建議

五、主題三 | 社區創新-Living  Lab

1.研究方法

2.Living Lab計畫簡介

3.Living Lab之發展現況與社區參與

4.Living Lab之未來發展與隱憂

5.主題三結論與建議

六、附錄

 


 






 

一、前言

 

民生社區座落於松山機場附近,社區內除了建設優良,更是擁有非常多的綠地,有將近六萬人生活在民生社區的人為氣息當中,本小組決定以民生社區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做更加深入的理解與研究。

  1. 社區選擇動機

本組選擇民生社區作為研究對象,選擇民生社區的原因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a.民生社區已規劃良好著名,民生社區的居住品質在台北市名列前茅,因此本組希望研究民生社區的發展歷史脈絡,了解社區管理背後的主力,並且探討社區之所以維持良好風氣的原因。

b.民生社區歷史悠久,且成立多年,因此本組認為,了解其幾十年來的發展沿革,可以看到城市的發展縮影,研究民生社區如何延續其發展的榮景,可供新興社區借鏡。

c.關於社區議題,我們一致對社區創新的概念最感興趣。而創新所需要的不只是創意,亦需要完善的驗證流程,以達到最有效的資源與資金投資。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的概念將創新科技驗證放到社區裡,他們選擇的社區場域正為民生社區,因此我們選擇民生社區為我們的研究對象。

        2.研究主題選擇動機

本組將從民生社區內選擇三個研究方向作為研究主軸,分為三個研究主題:

a.民生社區人文氣息之形成與歷史背景、未來發展|

本主題將會探討民生社區現今的樣貌與其歷史脈絡、社區發展與組成的關係,再延伸至未來發展的探討與建議。選擇這個主題作為研究方向之一,主要因為民生社區在台灣的眾多社區當中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同時,也發展許多具有商業價值的新型態咖啡廳、特色餐廳,因此研究民生社區的發展歷史並探討未來,有助於了解台北的其他社區是否有可以參考的部分;也藉由理解民繩社區的歷史,借古鑑今,給予民生社區未來如何兼顧環境品質與尚業發展的實質建議。

b.社區發展協會的侷限|

在透過實地的參訪,並且訪問社區發展協會的主要負責人之後,本組有感於民生社區之社區發展協會在近年的式微,以及其角色的侷限。藉由這個主題,本組希望找到幫助社區發展協會的實質建議,也反省在現今政治、社會脈絡之下,社區發展協會的生存空間。

c.社區創新個案 —— Living Lab|

在初期的研究當中,本組發現民生社區中曾經有過一個社區創新的計畫—— Living Lab,由於本組的成員絕大多數都是台灣大學創意創業學程的學生,因此對創新議題特別感興趣,也認為,社區創新為這個時代之必然,因此想深究本次社區創新的內含與其成效,反省並檢討創新應用於社區時該注意的地方,作為未來其他社區創新之借鏡,並給予實質之建議。

           3.研究目的

a.了解社區發展之脈絡、社區管理背後的主力及維持社區良好風氣的原因。

b.探討民生社區是否有潛在的發展危機。

c.了解社區發展協會在民生社區中的角色與危機

d.瞭解民生社區是如何創新與注入新的生命力以延續其繁榮的發展。

e.探討社區創新與社區的連結與影響。

f.瞭解生活實驗室在民生社區之成效與影響。



 

二、文獻回顧與社區介紹

 

台北市民生社區是台灣第一個全國性美式示範社區,目前社區的居住人口已超過五萬人。1967年由當時的台北市長高玉樹配合市區向東發展的政策,向中央提出500萬美元的美援貸款專案,採集體重劃、聯合開發,將原為110多公頃的市郊土地規劃為可以供45,000人居住的現代化住宅區。

社區範圍東至基隆河(現行最接近路段為塔悠路),西至敦化北路,南至延壽街和敦化北路199巷連線,北至松山機場,總面積為2.9846平方公里,行政區包括了松山區的精忠里、東昌里、介壽里、東榮里、三民里、富泰里、富錦里、新東里、新益里、莊敬里等十個里,橫跨東社和三民兩個次分區。

  社區內公共設施完善,設有郵局、銀行、游泳池、網球場、棒球場、停車場等公共設施。1970年建造了全台灣第一座汙水處理廠。1992年,更進一步完成了地上11層、地下3層的民生社區中心大樓,內設有銀行、臺北市立圖書館三民分館、社區教室、健身房等設施。綠地佔了社區面積近10分之一,區內共有25座大小不等公園及1座中心圓環,幾乎里里有公園,處處有綠地。街道規劃採「田」字型方式,條條馬路均有喬木人行道及中隔島樹,呈現綠意盎然景觀,是都市鄉村化之理想落實。居民背景多以軍公教人員為主,並綜合以上建設及綠地環境,可推論居民生活水平高。

1993年在歐慶雄等30餘位社區居民的發起及社區內各鄰里長的響應之下,成立了民生社區發展協會,開設「藝文研習班」等各種課程,並配合市政府推動環保、綠化、美化等工作。現任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為劉國慶。

 

簡單歸納以下六點概括民生社區特色:

  1. 第一個全國性美式示範社區

  2. 基礎建設完善

  3. 首創污水處理廠

  4. 都市鄉村化之理想落實

  5. 居民生活水平高




 

三、主題一|民生社區文化之形成與歷史背景、未來發展

 

  1. 研究方法

 

針對主題一,本組主要使用質性的研究搭配網路相關資料與文獻。本組親身走訪民生社區,訪問當地社區發展協會之總幹事,得到關於民生社區發展沿革之歷史、現今的概況與其對未來的看法。

         2.民生社區之歷史——美援與民生社區之組成、發展、文化

民生社區今日的樣貌,與美式文化脫不了關係。追溯至民國53年,當時民生社區仍然是一片田野,當時中央政府向美援申請貸款,將1960年代美國中產階級社區的想像帶入民生社區,做了有計劃的整體規劃:

a.地下化|

在民生社區,總幹事驕傲地說著,社區內是看不到電線桿也看不到電線的,原因也是在美式風格的規劃之下,將電路有意識地地下化。

b.整齊的街廓|

民生社區的房子,幾十年沒有太多變動,大致維持著當初依靠美建設時的總體規劃:按照美國中產階級社區建設。也因此,每戶房子都在四層樓至六層樓之間,街道規劃採井字型方式,每條馬路均有喬木人行道及中隔島樹,而這一切,也拜當時美援所賜,讓民生社區成為全國第一個美式示範社區。

c.中產階級|

正因為如此有意識的規劃,讓民生社區在政府政策之下,居住了許多的中高階公務人員,華航飛官與常與從事經貿的外商人士,而這樣的社區樣貌,與住民們的化學作用對今日民生社區的人文面貌與發展都有很強烈的影響...

因為美式社區的整體規劃與中高階公務人員的進駐,讓這裡很快充滿著異國情且有品質的文化氣質,特色餐廳、品味小館與咖啡廳紛紛進駐,才有了民生社區今日的面貌,也因為如此的居民組成,緊緊扣和著他們的商業發展,社區居民對社區認同度也相對的比其他地區高。

              3.民生社區之發展現況與社區參與

民生社區一直到2008年,社區參與的情況都很好,社區發展協會也在社區內扮演重要的角色,居民們緊密結合,而這一切,都源自於這裡的居民結構,這裡住著中高階層的公務人員,商業發展也是中高級的餐館、咖啡廳,讓這裡的居民對彼此有一種認同,也對外有一種優越感,根據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ˇ的說法,這正是民生社區居民社區參與的動力與原因。

             4.民生社區之未來發展與隱憂

幾十年的發展,民生社區也隨著時間有了許多改變,在2008年經濟泡沫化之後,社區發展協會的地位與社區參與的程度瞬間一落千丈,除了這個社區的認同緊密叩合著其人口組成,讓最容易受到經濟波動影響的中產階級在經濟泡沫化之後幸福感降低而造成社區認同感低落進而降低社區參與之外,其實也反映出了其他幾個未來發展的隱憂,以及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下分成幾個面向分別討論:

a.人口老化面向|

民生社區的居民流動性非常低,原因在於這裡的社區治安良好、安定,生活機能方便,且生活品質有保證。然而流動性低造成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社區人口老化,1960年代搬入的中高階級公務員,時至今日,都已是退休的銀髮族。

在民生社區內,人口老化的問題最嚴重的地方,顯現在銀髮族的生活機能上,由於社區從美援時期的規劃到現在,大樓都沒有經過翻新,因此民生社區內的大樓都沒有電梯,造成銀髮族的生活機能受到嚴重的損害,是這個社區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最難解的問題,畢竟大樓不能短時間內新增電梯,而這些常駐在這裡的銀髮族,更不能叫他們輕易搬離。

b.人口擴增面向|

民生社區規劃的時候,設定為容納45000人居住的社區,隨這人口擴增,現在已經來到60000人上下,而這樣的人口擴增問題,會造成幾個問題:

  1. 環境問題:最直接的問題反映在環境上,人口擴增會造成每人可可以享有的「人均綠地面積」下降,生活品質下降之外,環境成為了未來的隱憂。

  2. 交通隱憂:由於民生社區接到較小,且房屋緊鄰街道,造成捷運不論是高架或是地下的建設方式都會大幅引響居民生活,在大眾運輸工具佔有率無法提高且人口擴增的情況之下,私有車輛的數量自然在民生社區內增加許多,除了造成停車位不足的問題之外,雖之而來的臨時停車或是違規停車問題,對社區環境都是一大傷害。

  3. 居民結構改變:新擴增的居民,不再只是中高階級的公務人員,新增的居民包含原本居民的後代,包含了新移入的人。這種情況沖淡了原本居民太樣的集中程度,好的面向是增加了多樣性,但由於民生社區的社區認同很大的部分建構在其高度同質的居民態樣之上,因此,在居民結構改變的情況下,需要擔心社區認同的降低,以及社區居民緊密結合的程度降低的情況,這對於2008年之後日漸式微的社區發展協會與社區參與有嚴重的威脅,也也是在未來值得關注的部分。

 

c..商業發展面向|

民生社區的商業發展,和他們居民與環境共同營造出來的高級人文氣息有關,現今大部分都是品味餐廳、咖啡廳,而未來的發展,必須緊扣現行的發展,繼續朝品味、品質的特色餐館進行,而保有社區內清新的異象格外重要,因為正式民生社區的環境吸引這些店家與顧客上門,而且這種店家吸引的顧客,通常也是比較有文化素養的顧客,對於環境來說比較有利維護,民生社區必須非常小心其商業擴展的速度與方向,若一不小心擴增過快,或是有太多過度商業化的店家進駐,後果可能步入師大商圈的後塵,且一旦社區環境被破壞,必然的是連累到民生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將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當中。

                   5.主題一結論與建議

a.注重商業附加價值創造,帶來工作機會與群聚效應,避免年輕人外流而加劇社區人口結構老化的情況|

礙於土地劃分的限制(民生社區的土地範圍大部分劃分為住宅區,無法有大型商辦或是商業活動,只能有餐飲、雜貨等較小型的店家)以及鄰近於松山機場的影響(大樓高度受到限制),民生社區的商業發展有一定的天花板,不太可能有更大型的商機,現行的發展方向是走在正確的道路。未來,應該著重於創造品味餐館、小店的附加價值,建立類似文創的一個地區,不在只是利用店家個別的吸引力吸引消費者,利用社區文化與意象來吸引顧客,創造群聚經濟。也唯有這樣,創造品味小店的聚集,才能增加社區內的工作機會給住在社區的年輕人,避免他們外流至其他更大型的住商混合社區,以避免現行社區人口老化的狀況加劇,避免最終淪為環境很好的老人村的慘況。

b.智慧社區,科技創新,健全銀髮族生活機能|

民生社區人口老化的問題,在整個台灣人口趨勢與經濟發展程度的更加接近已開發國家的背景下,必定會繼續存在,所以要解決的不再只是「降低老化程度」,而是「讓老人也有年輕的態度、方便的生活」。就如同現在智慧家庭、智慧生活的風起雲湧,應該要將智慧科技也放入社區,以整個社區的維度去利用刻既創造友善老人居住的環境,例如說如何幫助老人上下沒有電梯的大樓,將會成為首要課題、又例如民生社區的眾多公園綠地,要如何利用創新科技與想法,為銀髮族帶來能力範圍內的休閒生活,也是重點之一。

c.交通問題未雨綢繆|

現在的交通問題,由於人口擴增仍未超過太多,因此感受還不是特別深刻,但是,隨著世界乃至台灣的人口基數膨脹,交通問題必然愈發嚴重,民生社區必須及早準備,未雨綢繆。可以引入智慧交通,來舒暢塞車問題,也可以倡導共乘,教育民眾共享經濟與環境保育的議題,來降低似私有車輛增加的速度,也應該正視停車問題,有計劃的劃分停車地區,甚至有計劃的在大樓高度有限制的情況之下,配合都市更新往地下發展,建立地下平車場,都是可能的方向。

d.社區發展會的復興|

如同前面所講到的,民生社區之所以有現在的面貌,與居民結構加之當初美援規劃時的帶來的環境所帶給居民的認同感所營造出來的,2008年經濟泡沫化之後,社區發展協會式微,社區參與降低,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危機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然而因應社區商業發展與環境的兼顧,必須有個組織再次喚醒社區居民的共識與團結,因此本組認為如何再次復興社區發展協會將是重要課題,也將會在下個主題做進一步的延伸。



 

四、主題二|社區發展協會的侷限

 

  1. 研究方法

如同主題一,本組主要使用質性的研究搭配網路相關資料與文獻。本組親身走訪民生社區,訪問當地社區發展協會之總幹事,得到關於民生社區發展沿革之歷史、現今的概況與其對未來的看法。

          2.社區發展協會簡介

民生社區發展協會是三一三由位鄰里長共同參與八十二年五月七日召開第一屆第一次的會員大會後所正式成立,同年年底開設藝文研習班為發展協會唯一收入,至今都是依靠著才藝班的收入來維持協會的資金;才藝班在最後會有成果發展在行政大樓的四樓舉行表演。發展協會除了配合政府加強政令宣導、環保、綠化、治安工作外,在重大節慶舉辦大型的戶外活動,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不定期的會聘請專家學者來社區進行演說;社區報半年為一期,由總幹事劉國慶先生撰寫,再加上其餘舉辦的大小活動編輯而成。現在發展協會主要人員有兩位,一位是劉國慶總幹事,另一位則是會計,除了以上活動外,還需要幫忙調解民事糾紛來維護社區內的和諧。

          3.社區發展協會的職責與收入

a.主要職責|

            藝文研習班:民生社區的社區發展協會最主要的職責就是為開設「藝文研習班」等各種課程,多以體育類為主包括瑜伽、太極拳、有氧舞蹈、國標舞,此外也有語言課程如英日語會話,音樂課程如大小提琴、鋼琴等。             社區報:民生社區社區報每半年為一期,主要由總幹事兼總編輯劉國慶先生撰寫,內容包括社區舉辦的大小活動、活動參與照片與居民心得、競賽結果等。也會邀請民眾投稿,分享文章佳作,與社區居民共享一片文學樂園。並同時據宣導教育功能,配合市政府推動環保、綠化、美化等工作。


b.收入來源|

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的營運非常單純,藝文研習班為其唯一收入來源。收取學員學費後,扣除教室的基本費用、老師的鐘點費後,其他就歸為協會所得,供協會的基本營運。



            4.社區發展協會的侷限

a.經濟能力縮減|

過去社區活動較單純、社區連結更緊密時,居民報名藝文研習班的情況非常興盛,也因此讓社區發展協會的結餘多,較容易舉辦大型活動,甚至補助學校等。然而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及社區風氣的改變,居民報名課程的人數大幅降低,導致社區發展協會的經濟能力下降,所能負擔的行政成本也就必須相對減少。

b.行政人員縮減|

隨著經濟能力縮減,為節省人力成本,現在的行政人員從近十位將至兩位。其中一位是總幹事,另一位則是秘書,薪水幾乎是基本工資,卻負擔很龐大的工作量。根據總幹事親身說法,幾乎可說是自願性質,而許多行政、活動上的人力很大一部分須倚靠志工來幫忙。

c.總幹事人才短缺|

繼1993年第一任總幹事歐慶雄,2000年第二任總幹事由劉國慶擔任。以社區發展協會來說,總幹事協會的可說是靈魂人物,主導協會一切事物。兩任總幹事都是在社區發展協會初創的時候就參與社區發展的規劃,基於對民生社區深厚的情感以及了解,才得以讓社區發展協會營運的順利,維繫居民的福利與連結。然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後繼無人,目前除了沒有適當的年輕人才,對社區有足夠的瞭解與認同,說到志願性的部分那更是總幹事人才的一大問題。

d.活動舉辦場地優先權喪失|

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的辦公室位在民生社區活動中心的大樓裡。然而,民生社區活動中心並不屬於協會,而是屬於市政府的建物。過去發展協會對活動中心大樓的教室與空間優先使用權,因此開課、辦活動通常保證有場地。在市政府開放給外地人使用後,供不應求,場地要抽籤,造成部分課程因為沒有固定教室而沒有辦法開課,而影響了居民的權益、協會的收入。




            5.社區發展協會與政府組織的權益衝突

社區發展協會屬於民間組織,與政府組織如市政府、區公所、里長,同樣志在幫助社區發展,創造社區居民最大福利。雖然多數處於合作關係,但也偶會與到權利不對等的時候,像是上述提及的大樓教室運用,民生社區活動中心雖屬於政府建物,實質管理卻是社區發展協會的人負責,協會卻沒有大樓的優先使用權。另有一些社區工作如環境綠化,有時會有分工上的不確定性,即使大家有共同維護的善意,然而當出問題時,可能就會有權責上的劃分不清。



            6.主題二結論與建議

a.社區發展協會企業化,開發更多開源管道|

雖然社區發展協會是NPO公益組織,但若是能將營運模式企業化,開發更多開源管道,不但資源可被有效的進化,回饋給社區居民的福利也將會更多。開源管道可以不只是藝文研習班,可舉辦如社區義賣會、社區園遊會、社區展覽等,更多元豐富的活動,不但增加收入,也能大幅增加社區居民對社區的參與度。

b.培養社區發展協會人才|

目前藝文研習班的學員年齡多是退休公教人員,或是小學以下的小朋友。退休人員是協會的最佳人選,沒有工作壓力,有較多的時間處理社區事務。可以透過課堂的傳播與教育,讓上課不只是上課,亦能找回社區的認同感,進一步培養協會人才。對學齡兒童則可以傳授民生社區相關歷史與背景,或舉辦校外教學,帶他們社區內郊遊的同時更深度認識他們所居住的社區,將來更可能為社區盡一份心力。

c.網頁開發精進|

民生社區可說是社區的典範,在這麼一個社區風氣、環境良好、富有文藝氣息的地方,如果能建立完整且全面的形象,那將會使民生社區的聲譽維持得更加完善。在科技發達的年代裡,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的網頁卻仍舊停留在很雛形的設計階段,如果能將其網頁美化,更符合民生社區的獨有風格,不僅能增加社區居民瀏覽人次,亦能增加外地人點進網站搜尋的可能性,更深一步增加對民生社區的認識與認同。


 


 

五、主題三|社區創新——Living Lab


 

1.研究方法


針對主題三,本組以資策會Living Lab與民生社區居民為研究對象,主要採取質性的研究方法,透過網路相關資料與文獻的蒐集結合深度訪談來進行分析、歸納與結論。根據本次研究報告之主題,本組實地走訪了位於民生社區的科技服務大樓,訪問Living Lab計劃團隊的負責人之一,深入瞭解關於Living Lab計劃在民生社區的緣起、發展沿革、現今的概況與其未來展望。

 

 

2.    Living Lab計畫簡介


在現代社會中,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促成了知識社會並且推動了創新模式的熱潮,而隨著科技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劇,這樣的構想開始走出實驗室,慢慢的由第一線的用戶為中心以社區、社會為主要的示範區域,讓研究人員走入用戶真實的生活不再局限於小小實驗室之中,而在新的創新模式中,用戶的實際應用測試成為產品和服務創新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Living Lab就在這樣的創新模式產生。

 

Living Lab 原本是由MiT的William Mitchell教授所提出,其認為「Living Lab是一種的研究方法,在多元、演進的實際環境生活中,透過感知、雛型、驗證、改善各類複雜的解決方案」,將實驗室實驗環境帶入至使用者真實生活的環境進行驗證。

 

而自2009年起,資策會開始推廣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的理念,並且以民生社區為出發點,規劃了十項創新服務,結合民生社區一起進行新服務的實驗,當中包括了貼近民生的各種服務。應用「使用者驅動( User-driven )」的開放式創新模式,也就是使用者即創新者的方法,在開放性的生活實驗室中進行新產品循環不息的生命週期,不時改進現實世界中新創產品及服務的研展內容。


 

3.    Living Lab之發展現況與社區參與

Living Lab自2009年在民生社區科技服務大樓開始運行後,持續規劃並推廣其創新服務多年,並以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與品質為主,其服務領域各形各色,涵括了生活娛樂、健康照護、運動休閒、安全管理與創新教育等等,主要以公共設施的方式供社區居民做初期體驗與深度使用,在計劃發展長達三年的時間裡,引進社區的多數服務都十分獲得居民的歡迎。

「ComCare康福機・銀髮族智慧宅服務」是計畫負責人特別提及的成功案例。其目標是希望透過高科技協助來讓銀髮族有更好的居家關懷服務,同時提升其學習使用高科技產品的興趣。此項服務聚焦於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銀髮族生理健康的需求,主要為提供銀髮族飲食/運動、血壓/心跳以及身高/體重等生理數據的紀錄。第二部分則包括有銀髮族三種心靈健康的功能,如視訊功能可讓其更輕鬆與家人聊天,行事曆提醒功能協助提醒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以及透過網路進行照片上傳的功能。


在2010年開始實行後,康福機在民生社區獲得了居民的高度認同與使用,高達數萬的體驗人次讓這項服務除了持續在各個社區公共機構推廣以外,更透過app的設計讓當地的高齡居民能夠在任何地方透過行動裝置去做使用。根據計畫團隊的評估,在此項服務的長期推行之下,協助帶動了當地的相關產業發展如平板電腦業、手機業、資訊服務業、遠距醫療產業及長期照護業等,它也將扮演驅動這些產業發展以及透過銀髮產業帶來更多商機及就業機會的關鍵角色。

 

除了常態性的服務入駐,資策會創研所於2014起更舉辦了「金驗獎」競賽活動,連續三年吸引了共數百個來自學界、業界的團隊與點子報名參賽成果斐然,其競賽理念為推廣在開發過程中更早期進入場域觀察,透過Living Lab的精神與方法進行服務實證,挖掘的問題越深入,解決方案才越有價值。在Living Lab進駐以後,民生社區儼然已成為創新服務的早期驗證園區,嚴謹的驗證機制帶來了豐碩的實驗成果,居民亦接觸到許多實用有趣的創新科技服務,而當創新創業成為台灣產業未來發展的最大破口時,民生社區的未來又將受到哪些變化呢?


 

4.    Living Lab之未來發展與隱憂

發展了將近十年後,Living Lab目前已暫時停止運作,先前已實行過的子計畫之中發展較佳者仍持續在民生社區中發揮影響力,甚至擴大到鄰近的社區之中,雖然停止實行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驗證的過程與成果確實為社區帶來了新的創意與改變,然而這其中也存在著一些省思的可能。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了以下幾個問題:

(1) 社區居民在創新服務驗證的過程中未能實際參與「機制設計」的角色,也較難為社區的需求發聲(資訊不對稱)
在深度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就連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也不清楚Living Lab的計畫內容,因此能夠合理推論計劃在執行前、中、後與社區方的溝通與討論是相對缺乏的,那又如何能夠有效針對社區民眾的需求去提供服務、解決問題呢?

(2) 相對而言,操作容易且能夠大量普及的服務驗證在社區中是能夠有效推廣並獲得使用的
如前文所提及的「康福機」一例,在各項服務驗證的過程中可發現相對而言方便使用的app能夠讓更多民眾願意嘗試並長期使用。

(3) 社區內的服務使用者通常樂於接受「免費」的創新服務,但若要「付費」使用則會高度影響使用率
在民生社區,「使用者付費」的認知與習慣尚未建立,且若是透過社區或公共機構的名義去提供服務,相對而言民眾就會對於使用價值更加敏感,而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務驗證的信效度。

 

5.  主題三結論與建議


當社區成為創新服務集中驗證的場域,其文化思維、產業發展必然會受到許多影響,正面者如提升創新創意產業的研究與發展成效、增加一般民眾對於創新服務的認識與使用、普遍提升生活便利性與品質等,然而亦存在著負面影響的可能,這些影響與變化應該被量化進行嚴謹的評估,進駐的研究機構更應與社區方在事前、驗證過程中、事後做更多溝通與討論、考量研究倫理問題,而非在資訊不對稱的狀況下貿然引進各種服務。

若能促進社區在服務驗證中的積極參與(而非被動接收),對於社區而言,能夠創造一個內部文化與產業的保護機制,而對於合作的驗證機構而言,亦可大幅提升服務驗證的信度,創造真正的雙贏。


 

六、附錄 - 訪談行程

 

 

日期

2016/12/17

社區

民生社區

時間

12:30

14:00~16:00

16:00~17:00

17:00

行程

組員集合

訪談開始

參觀社區

結束訪談行程

地點

公館捷運3號出口

社區行政大樓

三民路

南京三民捷運站

交通

公車

走路

走路

捷運

備註

組員請準時

預約14:00

 

 

 



__2646061.jpg
螢幕快照 2017-01-03 下午9.39.56.png

藝文研習班                                        社區報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1gyFFpBGSdHqtuaykNxRvRI9OEDlxFoYms5uW8Myx8ATHH0r1q262kgJNYXPAXf5QFFTAHU3OGCHyJrga4ir2sBJ9r7E9KB-fDq-fQ1UIS6jGTNcTxwRb793pYLz351rt23aRKTcQsA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YyzdfUzF4-CwHEeSjv70t3bRGyZb3zr-Tkx8AJBQDO9SB-CLrILccVtXvYVlCeMiNs1PJ3HV7nndlKgZ7eJMMXWbnU2BQwDjM5MbRFMzjSlg_qRVTabIwucc3PIkzjZI5vfHVjJkB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