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史保存角度看九份地區之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

摘要

    九份,以其天然的地理條件,在上個世紀,形成了一股淘金熱。遍地黃金的想像、趨之若鶩的人潮,也為九份逕自塑造出一股特有的氛圍及環境,環繞著終年濕氣、雲霧繚繞的山城,發展出傳奇、獨特的歷史。 

    在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悲情城市》之後,九份懷舊的風情,更是在這個世紀颳起了一陣旋風,使得中途曾經被遺忘、沒落一時的小小山城,又重見於眾目的關注之下,加之隨之而來的商家紛紛進駐,為九份的來者們建立起了新的視野,使得九份地區更為繁華熱鬧。而近年來觀光產業的興盛,更加速了九份一帶的產業與錢潮。

    然而,在歡喜著經濟復甦的同時,似乎也望見了九份居民的角色缺席,究竟九份現今的繁榮,是否真正帶給了九份地區正面的效益?抑或者只是另一個企圖透過創造觀光性質,來提升當地產值的方式?本文除了透過過往文獻回顧,也透過訪問當地文史工作者,試圖探究九份地區的社區營造歷程,以及半世紀以來,九份,這個小小山城的美麗與哀愁。

關鍵字:九份、社區營造、文史保存

 

一、 前言

 

    九份位於台灣北部的山上,冬天迎來東北季風、毫無屏障,氣候濕冷,是清朝接收台灣時所提到瘴癘之氣的所在地。19世紀末,九份發現金脈,挖掘金礦者自此大量湧入,商人也湧進來經營居民的生意,在這裡形成聚落,後來礦業衰落,人口逐漸流出,九份繁華之景不復存在。在1989年因為電影《悲情城市》的拍攝,這個地方才重新受到矚目,帶動九份、金瓜石再次繁榮。

    現在提到「九份」,大部份的人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九份老街,一個充滿觀光客與媒體帶動起來的觀光景點。但是除了在九份老街吃喝玩樂以外,很少人會認識到九份區域的歷史。這也讓我們想要進一步了解,九份老街是怎麼開始發展的?他們的商店街與九份的生活文化有什麼關係呢?除了九份老街上的店家,其他在地人又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呢?這個社區的在地居民互動形式是什麼呢?除了金礦和觀光之外,九份會變成現在的樣貌又是被哪些其他重要因素所影響呢? 

    為了了解九份的真實樣貌和它的內涵,除了觀察最熱門、最受歡迎的景點之外,更需要透過採訪和實際體驗來探索這樣一個社區的點點滴滴。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次報告深入了解一般民眾們所不熟悉的九份,訪問隨緣築水金九人文工作室的吳文宗先生以及他的同仁,從他深耕九份七年的經驗分享,讓我們更了解九份的實際情況、台灣大部分社區面臨到的問題,以及吳先生為九份社區保存文化所做的努力;訪問九份老街當地的店家,了解商店街的生態、現況、及未來考慮的發展方向。

二、文獻回顧

2.1社區簡介

九份位於台灣東北海岸,離海岸約三百公里的九份山,海拔兩百三十六公尺至四百公尺之間的半山腰;東有雙溪與貢寮兩鄉,南有平溪鄉,西北面為基隆市,北方面海;以環境地形若從九份向前眺望,左為基隆港延伸之社子島,而右側矗立著半山丘的基隆山,自瑞濱往下延伸至山腳為東北角風景區範圍的北濱海公路(林尚義,1997)。

九份在清領時期,相傳在陸路尚未開通時,一切物資供給都仰賴海陸進行,且由於當地僅住九戶人家,距離市集遙遠,每次選購日常用品或魚貨時都需購買九份,因此稱為「九份」。(曾相榮、涂富閔、 林家瑞,2013)

九份的舊式景觀引來很多觀光客,主要聚集在暗街-基山街,假日總有絡繹不絕的擁擠人潮。豎崎路是九份的直向道路,是一種階梯路,有很多觀景茶館。舊道口(基山街口)也有觀景台可以看九份的海景。 基山街又名「暗街仔」,昔日是一條包辦了九份人生老病死所需的重要街道, 雜貨店、金仔店、市場、聲色場所、水電行、藥鋪、裁縫店、香鋪、棺材店等, 全都開在這條街上。今日它也是遊客到九份必定造訪的老街,可以吃小吃、採買 紀念品與名產,假日非常熱鬧。(二魚文化編輯群,2007, p.53)

九份汽車路的道路汽車全都不能進入,九份只有汽車路能對外聯通,也是九份特別 的地方之一。 曾經是採礦時期的商店街、小吃店,變成了人聲鼎沸觀光土產區;過去礦工 喝酒取樂的場所,現在變身為茶藝館;從前男人享樂的場所,現在變成訪客休憩 的地方。這條街沒有半點金礦時期的東西留下來。(林雅行著,王昱婷譯,2010,p.47)

九份老街美食小吃位於九份國小之下、泥人吳之上,端一碗芋圓冰穿過廚房,就會看到一大片風 景,和一堆埋首吃冰的遊客。以前是假日一位難求,現在就連平日,也能看到不 少拿著旅遊書慕名而來的香港、日本旅客,跟大家擠在一起享受美景與芋圓。 (二魚文化編輯群,2007, p.88)

由於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再加上地方特產的遠近馳名,九份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的旅客;此外,政府部門的支持對於九份地區觀光的發展亦是關鍵之一,如新北市政府,即當時之臺北縣政府針對縣內觀光地區統籌了所謂「旅遊服務品質提昇發展計畫」,在此計畫之下九份地區的目標為「發展具地方特色的觀光產業,再造地方第二春」,如此地方政府的重視、推廣與行銷,再加上原本九份地區的特性,使得九份成為臺灣觀光旅遊的最佳選擇之一。(柳婉郁、汪俞靜、蕭靖宇,2014)

    除了政府的幫助之外,九份老街店家也聯合組成商圈聯誼會,使得商圈組織漸趨穩固。地方文化產業根源於特定地方空間,由歷史文化涵構、生活記憶、傳統文化產物等歷史價值的確立,賦予地方居民特殊之認同感及歸屬感。(韓秀利,2012)

2.2社區相關文獻資料整理與評述

19 世紀末,九份發現金脈,挖掘金礦者自此大量湧入,清朝政府設立金沙局負責管理(唐羽,1985)。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將瑞芳地區定位為最重要的礦山地區(波多野想,2010),進行礦山調查與開發,期間以工業化方式產出大量金、銀、銅等貴金屬,因此有「亞洲第一金山」美譽(蔡宗雄,2015)。

後因礦業衰落,人口逐漸流出,九份繁華之景不復存在。1989 年,侯孝賢拍攝之電影《悲情城市》於九份取景,不僅讓地區被高度注目,更帶動了九份、金瓜石再次繁榮。在當地人自我意識及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結合下,社區、民宿產業及藝術家社群緊密結合,逐漸發展出屬於金瓜石當地以礦產業為內涵所延伸的多元文化產業(劉珮君,2011)。

1992 年九份文史工作室與 2005 年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的成立,讓政府與社區居民共同保存歷史記憶。面對經濟、社會環境變遷,透過景點及遺址旅遊觀光、人文氣息的渲染、結合當地懷舊故事,除了啟動公私部門溝通的平台,更讓九份以在地特色從事社區經濟轉型。

2.3社區大事紀

2.3.1礦產方面

    金瓜石就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一幕幕耀眼的黃金傳奇;小小的金瓜石曾是全世界黃金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地方,曾是「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陳斐翡,2004),與九份僅一山之隔的金瓜石,是日治時期真正的“東亞的第一金都”,甚至光復後 20 年間,這裡的繁華更是赫赫有名;而後隨著採礦事業落幕,金瓜石也逐漸退去光環。(蕭瑤友,2008)

 

    民國 40~50 年代,礦業的開發是以原料開採為主,如金、銅、煤、石油、天然氣、硫磺等,國內礦業一度昌盛發展,黃金產量達 1.3 公噸,對台灣當時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貢獻。(魏稽生、顏治民,2008)

 

    民國 60~70 年代,台灣礦業開始逐年衰退,礦業生產逐漸枯竭,產量已大幅 下降。台灣金屬礦業公司金瓜石礦於民國 76 年關閉停採。(魏稽生、顏治民,2008)因為開採與提煉過程中會發生像金瓜石地區「陰陽海」之類的水質汙染外,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的料源供應上勢必越來越少。(魏稽生、顏治民,2008)

 

    礦山的公害問題無法解決,生產量也年年減少,一九八三年先是結束坑內的採掘,三年後連露天開採也結束。之後,一九八七年決定封閉礦山,一九九零年, 政府宣布永久封閉。(林雅行,2010)

 

    金礦沒落後的九份,由於地處邊陲,交通不佳,並未納入台灣工業化的步伐, 在聚落人口逐年外移後,聚落空間因無發展而呈停滯狀態。對於這個曾作為礦業生產的聚落而言,產業的消失帶來聚落空間文化形式的蛻變,可能形成居民對地方歷史文化經驗的集體記憶的危機。(張瓈文,1994)

 

2.3.2觀光產業

 

    近幾年來,臺灣吹起一股復古懷舊風,舊有的事物不再是落伍的象徵,反而代表著對過去文化的一種體驗(潘宜鳳,2009)。目前臺灣有許多古早的舊街道,受到遊客的歡迎,無論是體驗當地傳統建築物的風情或是特殊民俗的人文風格,都代表著老街的旅遊吸引力,以及特有的文化象徵,也才進而轉變成當地的文化產業。老街過去在先民的移民、 拓墾、形成聚落的型態,到古蹟保存、社區總體營造、一鄉一特色等議題受到關注及不斷努力下,使得老街逐漸成為吸引國人的觀光景點,讓喜歡懷舊風味的遊客能在老街中恣意的探訪(陳瑩育,2007)。遊客能在其體驗過程中藉此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以及在週遭環境的氛圍影響下, 回憶過去的日子或生活。

 

    九份由於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再加上地方特 產的遠近馳名,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的旅客;此外,政府部門的支持對於 九份地區觀光的發展亦是關鍵之一,如新北市政府,即當時之臺北縣政府針對縣內觀光地區統籌了所謂「旅遊服務品質提昇發展計畫」,在此計畫之下九份地區的目標為「發展具地方特色的觀光產業,再造地方第二春」,如此地方政府的重視、推廣與行銷,再加上原本九份地區的特性,使得九份成為臺灣觀光旅遊的最佳選擇之一。                   

    然而,對於現在的九份來說,觀光發展儘管造就了當地觀光經濟的蓬勃發展,但由於過度地重視觀光經濟層面的發展,而忽略了生態環境、 人文風俗的維護與保存,進而影響了原本的風貌與純樸。吸引遊客的除了美麗的生態資源之外,也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唯有尊重文化的發展與存續,關心生態保育的環境品質,追求經濟效益的目的才會為大眾所支持(李素馨,1996)。

2.4發掘社區故事與問題

 

從過去的磚城轉變成現在觀光小鎮,從生活的地方變成世界觀光景點,九份對於地方居民的意義也不斷在改變。從九份歷史發展脈絡來看,1971年以前的九份,地方居民依靠從事金礦相關產業來生活,工作與生活之間存在高度的依存性。1971年後,礦業停採,人口大量外移,加上不符使用的生活空間,形成地方居民深刻的生活集體經驗。外來藝術家開始為地方居民的記憶添加入不同的想像。茶樓文化的興起帶動了地方的觀光熱潮,地方居民對於地方觀光發展的想像也就此萌芽,隨之而來的是房價、租金的飆漲,九份呈現商業化的發展。在地方力量弱化下,商業部門逐漸成為地方主要發展力量,地方居民與外來者的界線逐

漸模糊,「觀光發展」逐漸成為外來者與在地居民的共同目標。(陳書豪,2012)

 

1970年代起,台灣都市空間文化的共同邏輯,就是以土地投機方式進行創造性的破壞,將外銷導向製造業所獲得的剩餘,轉為土地資本進行積累,成為地方菁英財富的主要來源,而晉紳化可說是此一過程的具體化空間形式(夏鑄九,1995;郭至剛,2005)台灣不乏社區營造帶來晉紳化結果的顯著案例,如瑞芳鎮九份社區,在其發展過程中,社區營造成為地方都市的全球化工具。因此當今都市更新正要成為政府進行都市再發展的主要策略時,都市社區營造全球化發展脈絡下晉紳化對既有地方社區空間的侵蝕,值得進一步審視。(劉立偉,2008)然而,對於現在的九份來說,觀光發展儘管造就了當地觀光經濟的蓬勃發展,但由於過度地重視觀光經濟層面的發展,而忽略了生態環境、人文風俗的維護與保存,進而影響了原本的風貌與純樸。吸引遊客的除了美麗的生態資源之外,也包括文化的吸引力。(柳婉郁、汪俞靜、蕭靖宇,2014)

2.5選擇本社區的理由

    現在提到「九份」,相信大部份人的第一個直覺,一定是聯想到這裡是適合在台北附近一日遊的老街和小吃。但是除了人盡皆知的九份老街以外,很少人會認識到九份區域豐富的歷史,連非觀光客的在地人都沒有什麼機會接觸到九份擁有的文化,以及在地居民和他們社區的互動形式。

 

    九份是透過什麼樣的過程和方式改造整個社區的發展呢?除了金礦和觀光之外,九份會變成現在的樣貌又是被哪些其他重要因素所影響呢?想了解一個地區和它的內涵,除了觀察最熱門、最受歡迎的景點之外,更需要透過採訪和實際體驗來探索這樣一個社區的點點滴滴。

 

    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次報告更深入了解大家對於九份較不熟悉的一面。九份文史工作室及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提供了研究社區傳播良好的例子,而在社區發展方面,九份地區豐富的興衰歷史,更值得親身前往深入探究。 


三、研究方法

受訪者一

基本資料

姓名:吳文宗教授

服務單位及職位:隨緣築水金九文史工作室,研究及服務人員

訪談時間與地點:12月12日,隨緣築水金九文史工作室(新北市瑞芳區九份輕便路270號)

訪談內容

主要提問:

  • 成立隨緣築水金九文史工作室的原因?
  • 九份社區營造的歷程?
  • 當地居民是否有參與到九份社區營造?
  • 目前社區營造計畫對九份地區有何改進與發展?
  • 社區營造最大的困境?
  • 如何改進社區營造計畫與管理?
  • 對九份未來的願景?

受訪者回覆重點整理:

  • 九份社區簡史
    • 最初在1930年代因金礦第一次吸引一波人潮來掏金,外地的生意人也跟著進軍九份做生意。後來礦坑沒落之後,九份再次回到寧靜空虛的氣氛。在1980年代,拍攝九份的電影再次炒熱了九份氣氛,外地生意人再次攻進九份老街做生意。一直到現在,「九份老街」成為觀光客的熱門景點,也是世界遺產之一。
  • 社區營造失敗的主要原因
    • 計畫主要圍繞在金錢與經濟方面,主要以生意人帶動,導致賺錢得利的都是外來的生意人,因此許多人認為九份是個很好的商圈化後的縮影。除了計畫沒有與當地人結合之外,也沒有重視當地文化歷史,只注重利用此地區開發賺錢管道,因此「投機不會扎根」。
    • 社區營造者沒有真心關心、顧慮到當地居民,不懂得他們實際的生活型態、做事方式、面臨的問題,更沒辦法找到精確幫助他們的方式。
    • 成為觀光景點之後,沒有幫助到當地居民,反而害了他們越來越平窮,甚至被忽略,他們被遺忘在山上,真的需要幫忙的那些人無法得到該有的基本輔助。
    • 九份沒有本地人所組成的組織,因為當地的年輕人外流,只剩老人,找不到有能力帶領當地人的領導者為自己社區貢獻,因此無法創立可運作的協會,只好靠外人介入。
    • 九份成為觀光景點之後,失去了一切曾經擁有的文化歷史。社區開發以及營造負責人將外地商人帶進來後,把原有的所有文化歷史和它們的意義都推開了,創造出完全和地理位置無關的「老街」,只為了賺取觀光客的錢。
    • 有許多單位,包括大學教授與學生和一些非政府組織,常識執行社區營造計畫,但是最終做出來的都非常表面、非常膚淺、非常短暫的活動,沒有實際達到任何效果。
  • 社區營造改進方式
    • 盡量保持舊有的東西、地方與文化,不要為了賺錢而糟蹋及重建曾經擁有的歷史文化。
    • 學習日本社區營造模式,主辦單位主動去拜訪當地人,除了與他們交談之外,還要親自體驗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徹底的了解他們的問題和需求。
    • 任何社區營造計畫都是要長期經營的,要靠真的有心幫助當地人的人士進行長期的關注與改變,才會有正向的變化。

受訪者二

基本資料

姓名:陳德娜

服務單位及職位:文化銀行,實習計畫中舉辦【礦山遺族の生活貌】的攝影展、九份途中青旅,打工換宿

訪談時間與地點:12月8日,公館薩利亞餐廳

訪談內容

主要提問:

  • 為什麼當時想到九份打工?
  • 九份區域目前是哪些人居住?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來?
  • 當地居民與觀光客對九份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 九份被觀光化之後產生了什麼影響與後果?

受訪者回覆重點整理:

  • 來到九份的原因
    • 因為想重回兒時記憶便到了九份參觀,發現除了最熱鬧的時段和幾條街已外,九份地區大部份時間是非常空虛的,因此想更加了解這個地方,體驗真正的九份生活。
    • 在跟其他觀光客聊天之後,發現許多人已經不了解也不在乎九份曾經的繁華時期,也發現老街上的生意人都是外地來的,因此想探討九份原本的文化歷史是不是因此而消失了。
  • 九份地區居民組成
    • 在地人:以老人為主,已居住在九份長時間,像是當地開理髮店的阿嬤。
    • 礦工:當初因為掏金而來到九份的外地人,金礦沒落之後,現在大多數以離開九份,繼續居住在九份的年紀都非常大了。
    • 商家:外地來的商人,嗅出了九份的商機之後,和其他商人一起趕到老街,共同發展出現在觀光客熱門的九份老街景點。
    • 文史工作者:長期居住在九份的研究者,希望更了解當地社區改變和經營方式,例如九份文史工作室的羅濟昆老師和隨緣築水金九文史工作室的吳文宗教授。
    • 藝術家:以各種九份景色與季節,甚至是人文,特地來到九份作畫的,或是當地的創作者。
  • 當地人與社區營造組織相處關係
    • 許多老一輩的當地人不再願意受外者的採訪,可能是因為已經對這些外來者失去信心,一直說要幫忙做些改變卻從來沒有實現。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外來人總是以認為他們是弱勢的眼光看待及對待他們,導致他們對外來人感到反感。
    • 想要了解他們的故事和想法,必須先長期和他們相處,與他們做朋友,他們才會信任你,願意跟你分享他們的故事與處境。


四、結果與討論

 

4.1研究發現

 

根據文獻以及實地參訪,我們了解九份地區是一個富有歷史和文化的地方。於十九世紀末發掘九份為淘金聖地後,便帶來了無數的商機,也順勢讓原本默默無名的九份一夕間變得繁華。在礦業沒落、淘金熱漸漸退去之後,九份也經歷過人口外流的階段,但於二十世紀末開始,重建九份的理念漸漸萌芽,才得以讓九份重新繁華至今。

 

而在社區營造的部分,政府派人到九份地區進行社區營造計畫為公部門進行重建九份的案例之一。這也的確成功的將寧靜的九份變成大家耳熟能詳的觀光區--九份老街,使每天都有數不盡的遊客前來觀光,也成為觀光熱門景點。但是在這背後卻隱藏了許多資源分配以及內在的問題,真正從中獲得好處的,並非居住在九份許久的在地人,而是看準九份未來的外來者。

 

除此之外,熱鬧的九份是觀光客對於九份的觀點,我們原以為九份的歷史和觀光特色已成功讓整個九份活絡起來,事實上卻不全然如此。經過訪談我們才知道,在整個九份地區內,只有靠近山下部分的老街是熱鬧的。老街以上的街道都是安靜以及空曠的,甚至有些是被遺棄的。這些都是身為外來者所看不到外表看似光鮮亮麗的九份另一個面向的地方。

 

而今天,九份地區可以分為兩種人:在地人,其中大部分為年長的礦工。第二為外來人士,也就是商家、文史工作者、藝術家、觀光客等。而因為九份地區的繁華而獲得好處的大多並非在地人,反而是由不同地方前來的外來人士,造成了九份地區資源分配的不平衡。九份地區的營造,外表看似成功,但卻有一面是一連串待解決的社區問題。

 

    因此,看似成功的社區營造,其實潛藏著一系列的問題。對於致力於復興當地的文史工作者來說,九份的社區營造,事實上從未成功,甚至可以說是根本從未進行過社區營造,當地商圈的繁榮帶來了經濟振興的表面跡象,然而實則上「真正」的九份,九份地區不管是在天然地理抑或是發展脈絡,在歷史定位中之特殊之處,這些最應該藉由營造而被保存傳承的東西,都未顯見,反而因為社區營造之故,而一點一滴的流失中。

 

4.2研究討論

 

    如今的九份老街總是充滿著觀光客人潮,也為九份地區帶來許多的經濟效益。但是深入了解後,才知悉獲利的人並非九份當地人,反而是前來九份進行社區營造的人和投資、建立九份商圈的生意人。從負面的觀點來看,一味的注重經濟發展使得在地人被忽略,資源重分配之下,也使得在地人活得越來越窮苦,甚至剝奪了九份在地人的生活權利,越來越多的九份移居外地,當地人口外流嚴重,如同未來社會的人口組成問題縮影。如今,在九份地區,被視為所謂的「在地人」者,剩下的皆是年紀較大的阿公阿嬤,而這樣的居民組成,想當然爾並沒有力氣和能力為九份地區做出有效的改革,而這也是進駐到當地改革中,目前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他們沒有足夠能夠與當地產生直接鏈結的人存在,這使的由下而上的推動變得更為困難,並且在促使團結性方面是更加不容易。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以生意為核心的進駐者,或者我們說外地人,對於整個九份在經濟方面的發展,佔了重要的地位,好比如今名聞遐邇的茶產,便對於整個九份的復興起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塑造了九份現今在觀光產業這塊所呈現出來的風情,讓九份以一種強烈突顯的「懷舊」氛圍,吸引各地知青、觀光客前往。

 

    然而回到前述所說,除了經濟效益無法反映在當地居民外,九份老街的創立也導致了原有的文化和歷史消失。即便這些年來,陸陸續續到九份地區進行社區營造計畫的各種組織不少,但是在經過訪談後了解,這些組織的效力對於九份當地人來說是沒有達到實際效益的。即使有著手進行研究或辦理活動,但是對於當地地區來說,調查者往往只急於在其研究計畫任內,完成部分產出成果,除了在調查之初未做足功課之外,甚至還有調查內容出錯的情形,舉例來說,曾經進駐的團隊於當時規劃九份觀光地圖,然而地圖當中竟還包含著許多錯誤,甚至,還有許多團隊是為了申請調查經費而前來。因此,在前述的經歷不斷重複之下,經過多年、多次的社區營造計畫的失敗後,許多九份在地人,抑或是文史工作者,對外來的社區營造者感到失望以及厭倦,也不願意再投入心思和他們合作。

 

    綜合了上述九份老街商圈經營和社區營造都無法對九份在地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在這個惡性循環下,唯有倚靠願意扎根於九份的人,著手進行九份的復甦,才有可能保留其歷史價值,否則很有可能,當中有一日,九份地區的商業價值不復留存,則整個九份便會消逝。因此,解決的辦法並非一味的找外來團隊埋頭進行改造,反而,應該是建立一個環境,讓往後願意扎根於九份的居民,或者是九份原居民的後代,對於自己熟悉的家鄉進行扎根、活化,而外來者,甚或是文史工作者則是扮演輔助的角色。

 

    因此,目前長期致力於九份地區營造的工作者們,致力於將九份推動為世界文化遺產,事實上九份也的確符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之資格,只不過台灣方面始終沒有人願意長期推動者,反而是日本學者跨海來台,試圖保存這裡特殊的歷史人文定位。未來,也非常期待看到當地工作者與日本團隊合作,將九份推展為一世遺園區,使的留存於其中之人,有留存在當地的價值。


五、結論與建議

 

    在經過訪問至九份打工換宿的陳德娜小姐及九份隨緣築文史工作室吳文宗先生後,我們發現今日以觀光而繁榮的九份,擁有著絢爛的歷史文化,早期採礦造就了遍地酒家繁華之景,那時候的九份夜晚,街上燈火通明,充斥著飲酒作樂、揮霍享受的礦工,雖然是高危險性的挖礦工作,其實許多人是想賺錢自願從事而來到九份的。隨著時光的流轉,礦工們看到了礦坑封鎖前後地區的興衰,因礦業沒落的九份,成為畫家、藝術家的靈感來源,他們的到來,造就了九份茶坊的興起,適逢悲情城市的電影傳播,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入,而商人隨之而來,芋圓店、小吃店、茶樓漸漸又將老街佈滿,而這時期繁盛,也建構九份的觀光風貌。這樣景觀的更迭,不完全是社區營造所創建的,因為有礦工的移入,開始有賣菜、酒家的出現;因為產業的沒落,商人不再有利可圖留在當地;因為觀光客的人潮湧進,商機一窩蜂聚集,種種的變遷,皆有內生的脈絡,值得細細探究。那麼社區營造對於九份的影響又是什麼?1980年代後很多輔導團隊到九份做社區營造,通常成果偏向觀光布置、短期的活動,相較於當地人由下而上推動的運作模式,此區的營造得利者大多為漂泊九份的外地商家。

 

  統整本次研究經驗,以下提出幾點特別之處:

一、九份的興衰是不同的時間點由人與產業所共同建構,並非政府機構有系統的規劃而成。

二、九份的文化歷史從前到現今有著巨大的改變,或許有些文史工作者為了保存以前礦坑時期的文化想要將其還原回去,但這些生活風貌的改變本質上是當地人的真實生活。

三、對於史料採集或社區營造的推行,並不該只是為了做而與當地人建立起感情,結束計畫就中止,九份想要更多人知道它的故事,而不是未兌現的承諾及半途消失的情感。

四、九份的觀光產業除了老街的遊覽,還有很多豐富的歷史與遺跡可以探尋,對於到此遊歷的觀光客,不妨也藉由後者獲得心靈上的休閒。

五、九份的社區營造給外地商家創造利益遠遠大於本地人,本地原本就外流青壯年人口,所留下的年老者既無得利也缺乏照護。

 

  人們通常因為九份當地的風景、獨特的小吃,及充滿濃厚的懷舊氣息,而到訪九份老街,然而,遊客注意到的大部分是表面的遊玩,卻沒有實際了解到當地歷史與文化,如此一來,雖然人潮不減但真正懂的九份的有幾個呢?

 

  因此我們建議九份老街除了觀光業的開發外,應努力維護並強化保存當地特色文化與懷舊氣息,尤其在歷史性建築與老舊物品的重現與保存,可以多元管道進行解說與導覽,例如多媒體動態的展示導覽、語音導覽解說、設計問題式的導覽手冊,使遊客與旅遊情境產生互動,增進學習,透過有效的解說方式,以達到遊客對該地的真實性體驗。

 

  除此之外,當地除了店家外仍然有一些住戶,這些居民本身對九份老街之文化、淵源與發展較為熟悉,如果社區營造人員可以帶領老街居民自願性發起觀光旅遊活動,並讓他們擔任旅遊義工,透過導覽解說、遊客接待等相關知識,並建立觀光產業之專業基本知能,這樣不僅能照護到當地年紀較大的長者,並凝聚當地居民的社區意識和認同感,還能讓政府相關單位、當地業者與社區居民進一步共同討論建立一套社區回饋機制,讓當地居民亦能共享觀光發展之利益,而非只是圖利少數業者。

 

  另外也期許社區營造者方面,若要做出對當地真正有幫助的協助,不是一朝一日能達到的,必須實際在當地耕耘,真心體會地方歷史與風情,才能真正了解當地的需求,把資源投在最重要的議題上,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居住狀況,讓九份不再只有虛有其表的繁華。

 

    最後,除了前述所說過的申遺之外,雖然當地工作者對於商家保持著負面態度,然而由於當地商家屬於目前九份地區來說較為團結的組織,若是能與其合作,從商業方面開始,共同推動九份地區的營造,不僅能在短期方面,能有較有效的進展,也能創造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