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宮首次登上歷史舞台,是在乾隆42年〈1777〉以「觀音亭」的名稱開始。

與其他古老媽祖廟相似,媽祖的香火由僧人與觀音菩薩信仰一同帶進來,當年廟宇是座北朝南,也就是面向今復興路方向,至於為何會轉向今日坐南朝北?史料上尚待研究。廟埕前終日唱戲或表演雜耍,可見得當時葫蘆墩熱鬧景象。

乾隆年間的慈濟宮在岸裡社古文書上稱為「觀音亭」

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當年廟方於中元節計舉辦盛大祭典,將所剩下的款項與先前所剩的節餘款,購置案桌放置於神龕前,於祭祀時擺放供品之用。案桌兩旁刻有樂捐商號的名稱,由此觀之,當時的葫蘆墩街已然商業活動發達,附近庄仔所生產的農產品於此交易。廟宇靠近葫蘆墩圳東汴與墩腳土地公廟,這一時期看最早豐原的雛型。

  • 作家作品的描述:

路寒袖主編:<台中文學地圖-走讀台中作家的生命史>摘錄:

廟貌壯偉,雕刻秀麗在地人稱為媽祖間,陳千武在二戰結束後返台,便與父母住在慈濟宮附近的宿舍,更在此結識一生的摯愛,步入婚姻。

 

摘錄自路寒袖主編〈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行走的詩〉P158-161

吳櫻〈媽祖知道───豐原慈濟宮〉

故事從族群分類械鬥開始,或者二戰

盟軍炸彈在臺灣天空驚心飛舞,或者進行中

街頭冷不防蹦出的血光‧‧‧‧‧‧

(本詩摘錄自〈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行走的詩〉,詳細請至各大圖書館及網路、實體書店購買閱覽)

  • 實際地景狀況:

稱觀音亭,初時可能有小廟主奉觀音,據說清代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時,有一少林寺武僧善念禪師(法脈:佛教臨濟正宗),由湄洲天后宮迎媽祖神像來臺,在梧棲登陸後,定居豐原授藝傳法,嘉慶丙寅(1806年)修大廟。臺灣日治時代,慈濟宮被政府徵用為學校,直到1917年方在士紳奔走下復廟,以岸裡社張家後人張麗俊主持重修,張氏素通風雅,聘請臺北中和陳應彬木雕,又聘請泉州惠安名師來完成石雕工作,廟貌壯偉,雕刻秀麗。

豐原慈濟宮,位址在臺灣臺中市豐原區中正路179號,主祀華南著名的海神天上聖母媽祖,俗稱「豐原媽祖廟」,建於清雍正年間。附近有知名的豐原廟東夜市。

慈濟宮祀有媽祖與千里眼、順風耳兩侍神,釋迦如來、玉皇大帝、地母元君、三官大帝、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三山國王、太陽星君、太陰星君、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巧聖先師、西秦王爺、神農大帝、華佗先師、註生娘娘、城隍爺、延平郡王、福德正神、建廟大德神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