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霧峰吳厝庄
  • 關於此地景:

霧峰庄,為1920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中州大屯郡。今台中市霧峰區,原屬貓羅堡下之阿罩霧庄、柳樹湳庄、吳厝庄、萬斗六庄、丁臺庄。

本區舊稱阿罩霧,民國九年而易今名「霧峰」。本地區早期原為土著族(Ataabu)社及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群之社域。雍正初葉始有漢人沿大肚溪附近入墾烏溪一荒埔,嗣至溪東開發柳樹湳,登台諸地;其東仍屬番境,初由民間自設隘寮,配置隘丁、築溝牛以禦番害,故柳樹湳舊有隘口而登台之地名似與設隘有關。

  • 作家作品的描述:

路寒袖主編:<台中文學地圖-走讀台中作家的生命史>摘錄:

趙天儀年幼時,每逢農曆初二時都會隨母親回吳家莊探親,與舅舅一家團聚。此段時間的經歷也曾寫在<小時候>一詩中呈現,同時免懷母親與童年印象。

  • 實際地景狀況:

 

霧峰庄,為1920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中州大屯郡。今台中市霧峰區,原屬貓羅堡下之阿罩霧庄、柳樹湳庄、吳厝庄、萬斗六庄、丁臺庄。

甲寅村 :

漢人到這裡開墾的初期,為了安全,在村莊四周種植刺竹,所以這裡以前稱為「頂竹 圍」。台灣光復以後,為了表彰林甲寅先生開發本鄉的貢獻,才定名為「甲寅村」。

 

南柳村、北柳村:

兩村緊密的連在一起,一般人都把兩村合稱做「柳樹湳」或「柳仔湳」,是因為以前這裡種了許多柳樹,加上當地土質鬆軟而得此名:「湳地」指的是泥濘多水的泥沼地,農夫下田:常常雙腿深陷到膝蓋以上,為了方便耕種,常在落腳處鋪上粗長的竹筒做為腳墊。清朝乾隆時期,柳樹湳與今大裡市的大裡杙、涼傘樹、內新莊合稱四大莊。

 

四德村:

開墾土地不僅需要資金和技術,更需要人力。在拓墾初期,有巫、 黃、王、林四姓的先民來到這裡,共可開莊拓墾,並且建了四座房舍,所以舊地名稱為「四塊厝」。台灣光復後、才由仕紳林獻堂先生定名「四德村」。 

 

五福村:

清朝乾隆年問,福建晉江人吳洛來此開墾,以「吳伯榮」為墾號,所以又稱為「吳厝莊」。當時的「吳厝莊」包括四塊厝、五福、大圳頭,新厝、新埔仔、磨仔盾園等地。因吳姓移民建材在此地,村民渴望多福,因吳與五同音,在前清時期名為「五福莊」,台灣光復後就定名為「五福村」。

 

錦榮村:

在林家頂厝,景薰樓附近,林家的人稱為「錦榮」,台灣光復後,取「錦榮」做為村名.。

本堂村:

林家下厝,也就是三棵老榕樹後的老宅院,林家的人稱為「本堂」,台灣光復後,把這附近定名為「本堂村」。

 

萊園村:

「萊園」就是一般所稱的「林家花園」,面積不大,卻聞名全省,台灣光復後,把附近定名為「萊園村」。

中正村:

位於木鄉中心,又有中正路經過,所以順理成章的稱為「中正村」。

本鄉村:

這裡以前就有古老的街道,人口密集,商業繁榮,是本鄉文化商業的中心。

 

六股村:

位於牛欄溪坑口以南,傳說清朝末年有六個人合股,到此地投資經營製材工廠,因此以「六股」稱之。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先民合資墾地,經劃分後,在獲得「第六股」的地方所形成的村莊,稱為「六股村」。

 

峰谷村:

原名「乾溪」,那是因為這裡河水經常乾涸無水;台灣光復後,因為本村位於火焰山和九九峰之間,青山翠谷,風景秀美,所以取名「峰谷」。

 

坑山林:

原名「乾溪口」或「坑口」,這裡就是乾溪從山上流卅平原的出口。

 

桐林村:

位於霧峰群山北方的河谷,以前曾有一大片的梧桐樹林,所以舊名「北溝坑」或「青桐林」。

 

吉峰村:

位於霧峰最北端,隔草湖漢和大裡市為鄰,因在北溝坑溪的北岸,俗稱「北溝」。

 

舊正村:

清朝乾隆年問,這裡原是洪雅平埔族人居住的聚落,後來漢人在此地形成村莊,所以稱為「舊社」或「舊番社」。此地居民大多自大陸移居而來、居民祖籍來自廣東為多,均以務農為生,民風純樸。

 

萬豐村:

位於台中盆地的東緣,埤頭山地的山麓,以前是洪雅平埔族「萬斗六社」聚居的地方,由於土地肥沃,稻穀豐收,所以稱為「萬斗六」:台灣光復後才更名為「萬豐」。

 

南勢村:

位於霧峰最南端,臨近烏溪,人在柳樹湳、丁台以南,所以俗稱「南勢仔」,包括「下南勢」,「頂南勢」。

 

北勢村:

原為「南勢仔」的一部份。合灣光復後,把較北方的部份劃為北勢村。

 

丁台村:

有「登台、燈台、墩台、平台、丁來」等俗名,名稱的由來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在清朝雍正年間,有曾、何、巫等姓居民來這裡開墾:在柳樹湳設有官隘,以防止原住民的侵害:因丁台莊就在隘口附近,在隘界的村口堆土石為「平台」,置有煙墩台,形狀像牛臥著,稱「土牛」,因配有隘丁築土台而成為聚落,所以後來才有「登台」、「丁台」的地名。有人說古名是「丁來」,閩南話「重來」的意思,傳說這裡是霧峰最早開發成市街的地區,當時非常熱鬧繁華;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烏溪大氾濫,大部份居民被迫東移到山陵地區,也就是今日的霧峰市區;因重新建立家園,所以稱「重來」、「丁來」 。另一種說法:日據時期,「丁台」還留存以前指引貨船航向的燈台,所以名為「燈台」,後來又改名為「丁台」。

 

傳統地名是祖先們給土地最適切的稱呼,有深厚的鄉土成情和故鄉愛,不僅入耳親切,也引發我們對曾經艱苦奮鬥的先祖們由衷的敬佩與感激。看了前面的介紹,你想不想去阿單霧、柳樹滴、吳厝:登台、萬斗六,遊歷一番呢?懷著感恩的心情和悠遠的追思,沿著時光的長廊,重新走一趟先祖們流過血汗的土地,相信你對這片生長的地方會更加珍惜,對家鄉的情愛會更加深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