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互助與社福資源的利用-成長茁壯的南機場社區

 

摘要

    南機場社區因老年人口甚多、夜市汙染問題及公寓老舊、髒亂,而被認為是台北最弱勢的社區之一。然而,近年來南機場社區卻能以社區互助、社福資源進行推動、改變,雖緩慢但逐漸的成長茁壯。

    在訪談過三位當地年事較高的居民後,可歸納出對於這三大部分的規劃的意見正反面皆有,然而更在意的是將社區居民納入社區福利制度的運作,並增加參與度,而在南機場夜市、南機場公寓之都更議題中,居民期盼能找尋經濟與環境的平衡點,而不只是拆除、搬遷。

    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南機場社區的發展,能夠從少數弱勢者更擴散到多數居民的生活裡,並提高當地居民對自己社區的了解程度,進而產生認同感,且在工作分配、權責劃分上,也能讓居民共同參與、監督與維護。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

    以老人為主的南機場被認為是台北市最弱勢的社區之一,此外,近年更因夜市的存留及老公寓都更議題而爭吵不休。然而,這樣弱勢的社區卻能以自助互助、自行規劃的方式推動社區營造、社福資源,緩慢但逐漸的成長茁壯。

    倘若在搜尋引擎中搜尋關鍵字「南機場」時,網頁上大多會出現南機場夜市的美食資訊,由此可知南機場夜市是建構外人對此南機場社區的一大要點。對當地居民而言,夜市是個兩難之存在,在帶來經濟效益之時,同樣也帶來了噪音、汙染,然而目前的研究卻較少針對這部分做討論。

    南機場公寓作為一人文地景,是當地年事較高的居民心中曾風光一時的美好回憶,但老舊、髒亂的違章建築一直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在健康、安全上皆有疑慮。政府近年來致力於推動都市更新,但談到都更總是有相當大的爭議,也因此本研究想針對此詢問當地居民之想法。

    本研究之目的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關注南機場社區互助及社福資源的利用情況,以探討在老年人口為多之社區中,其實際運作狀況為何,而直接受惠者的感受又是如何。

2.當地居民對於南機場夜市存留之感想。

3.當地居民對於南機場公寓之人文地景及都更推動與否的想法。

 

(二)主題重要性

    「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與「尊嚴」為1991年聯合國大會所通過的「聯合國老人綱領」中五大原則,且在 1992 年聯合國通過之「老化宣言」所提之願景便為期盼政府能夠與非政府組織、私人企業在相關活動上攜手,並透過國際間的合作,共同創造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

    且根據行政院105年之統計數據顯示,迄104年12月底,65歲以上人數已占全國總人口數12.51%,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至114年老年人口將達總人口的20%。 因此,在這樣的高齡化社會中,老人福利議題之重要性更不能忽視。台灣之老人福利議題目前主要多在探討長照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之「長照十年」計畫中所提之內容可發現,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三大重要概念之一,且在「長照2.0」中也以社區化長照為政策主軸。

    有鑑於此,社區互助與社福資源的利用社區該如何妥善分配考驗著當權者的能力,且社福資源是否能與上述所提之五大原則:「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與「尊嚴」不相互牴觸,更是一大必須檢驗的重要之處,而南機場社區之案例能夠作為社區化長照的參考,更能從目前居民之想法做為未來修正方向。

    此外,在本研究之案例-南機場社區中涵蓋了兩大元素:南機場夜市及南機場公寓,又因發展已有一段歷史,都市功能萎縮、且有安全、汙染之疑慮,因此近年亦在推動都市更新,然而都更對於當地居民(特別是針對老年人)而言,可能會有情感上的依戀及生活不安穩的害怕。根據商周數據顯示,台北市目前屋齡超過40年房子的比例接近18%,可以預想到未來將會有更多關於這部分的政策規劃,因此透過南機場社區之例子,能夠更了解居民之顧慮,以作為未來政策推動上考量。

 

二、文獻回顧

(一)社區簡介

    南機場社區(忠勤里)位於台北市中正區位於萬華區交界,範圍涵蓋西藏路、汀州路一段、中華路二段、南海路,社區內有著名的南機場夜市。

   忠勤里戶數共3043戶,人口數6964人,男性3343人;女性3621人。其中低收入戶戶數比例占全里的6.76%,遠高於台北市平均的2.06%;中低收入戶戶數比例占全里的 0.76%,亦高於台北市平均的 0.32%。

    另外,忠勤里的老年人口比例高達22%,身心障礙人口比例約占17%。領取中低收入老人津貼的比例約 3%,獨居長者比例約 2%。(臺北市中正區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

    南機場社區可以算是經濟、身心弱勢一族的集中地,老人多、中低收入多、新住民多的舊社區。由於社區內低收入戶、老人、外籍及大陸新娘等依賴人口比率高,加上勞動人口偏低,許多人力無法從事生產工作,因此,老人的照顧及弱勢族群人力的開發運用,成為南機場社區迫切待解決的課題。

 

(二)社區大事紀

清康熙時期(1663-1722

此地為新店溪匯入淡水河沖積出來的河曲處,地勢低窪常為溪水洪氾,早先為親水性原住民凱達格蘭族雷里社活動,在清朝泉州同安一帶漢人移墾。

日治中期(1915)

開始分四期徵收80幾甲作為機場,並稱為「南機場」,此時南機場一帶是農作、荒地居多。平日為日本陸軍的練兵場,所以又稱「陸軍埔」。

二次大戰後(1939)

由軍方接管,近50甲土地移轉至所屬國防部的各單位使用(另餘20幾甲則成為高爾夫球場,後改建成現今的青年公園),並形成近三十個眷村成為全台最大的軍眷區。

國民政府遷台(1949)

南機場水源路堤防區居湧入許多隨政府來臺之軍民,80%為軍公教底層。當時堤防區的年輕人大多從事勞力工作,如駕三輪車、賣饅頭,少數從事撿破爛;在生活條件方面,堤防外的住宅多半以木板、竹瓦建造,並以井水為飲用水,遠不及堤防內的住民。

八七水災(1959)

堤防外嚴重淹水,永和、板橋、新莊、三重等地也受波及。政府為保護大臺北地區,下令拆除水源、雙園堤防區外所有房屋,並以當時軍用的古亭崁頂段師二○六號地為國宅建造處,共11棟,分甲(8坪以上)、乙(10坪以上)、丙(12坪以上)種,可容納1264戶。

南機場公寓落成(1963)

至1964年4月已有360戶遷入,其後中華路、公園路、重慶北路等地之拆戶陸續遷入,空屋分配完畢。公寓落成之初受到很大的矚目,其五層建築為當時住宅中最高,並擁有最大規模的1264住戶;此外,設有獨立水庫與汙水處理場,全社區並有地下電纜而無地上之電線桿。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先進的。

社區建築紛紛落成(1965)

第一間社區自己的學校、菜市場(忠義國小一樓)與地下社區避難室落成。

南機場夜市形成(1970)

1970年代後社區逐漸轉為吸納中南部北上的城鄉移民,許多缺乏專業技能與在城市中求職不力的 人們為了謀生,開始在地方以擺攤為業;對於當時代的女性而言(尤其是單親家庭的婦女),更是少數能夠取得經濟來源的重要行業。由於擺攤多半是小本生意,擺攤的地方自然就選擇了不需要租金、也不至於太影響交通通行的南機場「無名巷」。透過一攤又一攤的小本生意,許多家庭的生計因此獲得了維繫,少數攤商甚至已經到了第二與第三代,歷經了數十個年頭。

南機場攤販臨時自治會成立(1986)

隨著攤位數量越來越多,南機場夜市的攤販們從最初必須躲避警察的查 緝與驅逐,年正式成立了南機場攤販臨時自治會,就此確立夜市在地方的立足點,並納入了台北市市場管理處的管轄。

加裝二個馬達完善送水系統(1990)

市政府於各棟各樓梯加裝兩個馬達以送水至各戶,解決不定時停水的困擾。

成立食物銀行(2011)

比照類似「銀行」「超商」經營方式,每戶弱勢家庭都是會員,擁有一本存摺,每個月有500點可供運用。當他們從架上拿取需要的物品之後,櫃檯人員會用感應器刷條碼,從POS系統帳戶內扣除點數。當點數用完,就必須透過社區服務換取點數:當社區巡守隊、送餐給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每小時可以獲得20點;協助社區義賣活動,兩天可得320點。若是保留每月發放的500點,加起來就可以換得一床棉被。

現在(2016)

人口問題:根據2016年3月中正區戶政事務所統計,忠勤里有6950位里民,是台北市弱勢族群比例最高的社區,超過65歲的長者達1195人 (17%),其中66位長者是獨居,社會局登記的中低、低收入戶達328戶,還有500多名身心障礙者、400人以上的新移民。

居住問題:南機場公寓相較後期蓋的國民住宅,老式的屋子、髒亂的環境、外牆碎灰、內牆斑駁、牆壁滲水、室內小格局不適合目前小家庭。鄰居都自行搭建空中樓或樓閣,以簡易磚塊砌的、沒有半條鋼筋的違章,看的讓人怵目驚心,不知是否可以撐的過以後的地震。

 

(三)社區相關文獻資料整理與評述

1.老人社福制度

    黃珠茵(2005)提及隨著人口高齡化趨勢,台灣的老人問題逐漸浮現,過去台灣的老人照顧被認為是家庭的責任,只有缺乏家庭支持的老人才會接受政府的照顧,因此,台灣老人福利也只著重貧苦無依的老人,特別是居住福利議題,公部門以安排入住機構的方法解決貧苦老人的居住生活問題,但對於一般社區老人的居住問題的關切很少;另一方面,在市場機制影響下,民間推出許多自費安養的老人機構,不過市場的安養機構入住門檻高且費用龐大,並非所有老人和家庭都能負擔;而多數老人也不喜歡入住機構,傾向留在原有社區居住環境中安養,未來居住在社區裡的老人會愈來愈多,「社區」的生活品質需要進一步關切。

1-1在地老化

    黃耀榮(2006)提及:「從老人居住安排的變遷歷程,可以發現實現『在地老化』係許多國家共同追求的目標」。Pastalan(1990)指出:「在地老化意味著不需要遷移的晚年生活,亦即不須為了保持必要的支持性服務,以及回應老年人不斷改變的生活需求,而撤離原居住宅」。然而隨著人口老化的過程,多數地區的居住環境(含住宅環境與鄰里環境)也會呈現劣化(deterioration)現象,而居住環境的頹圮勢必會影響在地老化的可能性。

1-2在地老化的場域

    在地老化一般被認為是在自宅(home)老化,但Cutchin(2003)認為在地老化的定義應放寬至包含居家照護之環境與社區。Shank and Cutchin(2010,p.5)也將在地老化的場域定義為:「家、社區,以及生活中對高齡者有重要意義的任何地理空間」。

 

2.都市更新

2-1現今台灣社區都更、重建模式

    1960年代台灣在美援會策劃下引進的整套都市計畫,影響甚大,1964 年所修訂公佈的「都市計畫法」首次出現「舊市區更新」的條文 (張琇辛,1992) ,同年行政院修訂公佈「違章建築處理辦法」,提出的「先建後拆」等政策,這些影響了台灣在 1960 年代初期開始所做的拆除違建、興建安置性整建住宅與興建國民住宅等相關行動,反應了福利國家的都市規劃色彩。

    台灣政府在美援下,引入了都市規劃系統原先有意仿造該人道關懷與社會福利的意涵。但後來因為政府財力無力貫徹,使得「先建後拆」的原則在民國 72 年修改「違章建築處理辦法」時刪除 (王敏穎,1998)。但是目前台灣最普遍的更新方式—全面拆除後重建,處處仍可見美國 50、60 年代推土機式「Urban Renewal」的影子。

2-2都市再生

    陳麗春(1999)將其定義為在都市功能衰頹之地,以社會、經濟、或實質環境改善等手段,注入都市新機能,具永續發展的觀念。它與重建最大的分別在現有建物的保存與利用,但會進行必要的修整。

2-3都市更新的重要性

    根據 2010 年的人口與住宅普查資料,台北市屋齡達到31年以上的住宅比例高達49%,高雄市為 35.7%, 新北市為 33.5%,這些老舊住宅主要興建於民國 60~70 年期間,彭建文(2013)提出大多面臨結構安全有疑慮、缺乏電梯設備、違章建築嚴重、鐵窗林立、無停車空間、以及鄰里公共設施不足等問題,甚至部份還有海砂屋與輻射鋼筋的問題,嚴重影響居住安全、生活品質、以及都市景觀。

 

(四)選擇本社區的理由

1.悠久的歷史

    南機場社區的歷史可從命名開始談起,在日治時代,此處為軍用機場與練兵使用地,因相對於北松山機場,故名為「南機場」。國民政府來台後,眷村居民大量遷入,後因颱風過後,為安頓受災戶,便興建社會住宅。當時的南機場公寓堪稱是台北市高級與現代化的象徵,更有許多外國使節前來參訪。但在民國七零年代選舉過後,各方勢力進駐,逐漸演變至今日被認為是「天龍國的貧民窟」,社區中老人、中低收入戶、新住民最多。

2.成長與蛻變

    里長方荷生里長致力於將此地轉換為關心弱勢、重新再生的社區典範。面對經費不足、硬體設備不佳等重重障礙,南機場社區透過自發性的力量,逐步的蛻變成為提供多項社區服務、鄰里間互相交流之處。

    目前主要由忠勤里辦公處、南機場社區發展協會、環宇國際文教基金會共同經營,並以關懷服務長者的樂活園地和弱勢學童課輔中心為重點項目。現更創辦「南機場3ㄕˊ銀行」服務據點,由中正區公所作為行政協商平台,與企業團體簽訂捐贈合作意向書,成立食物銀行。

 3.未來的願景

    目前南機場社區的社區福利的確可以做為很好的典範,然而由於少子化、老齡化的問題相當嚴重,未來孩童的教育資源及老人的生活品質必須再做更進一步的考量與規劃。此外,社區內老舊的硬體設備及衛生環境問題也與上述兩個問題息息相關,這更是需要社會與政府共同協力改善,如此才能更有效的達成關懷弱勢、重新再生的願景。

 

三、研究方法

(一)訪談提問大綱

基本資料和家庭結構

1.請問您今年幾歲?

2.目前有跟其他家人一同居住嗎?還是住在附近?

3. 是否已經退休無工作?

4. 在南機場大概居住了多久?

關於社福制度

1.您認為社福制度對於社區的重要性為何?

2.您知道社區目前的社福制度嗎?像送餐服務、共餐活動、食物銀行等。

3.您認為這些制度對您生活有甚麼幫助嗎?有的話,請試舉例。

4.您認為這些制度對您的生活有造成任何不便嗎?請試舉例。

5.總體而言,您對目前的社區福利制度滿意嗎?

6.對於現在的社福制度您有沒有甚麼具體建議?

7.是否覺得社區福利還可增加哪些項目,如定期健康檢查、社區出遊等。

關於人文地景

1.請問您對社區是否有認同感?有的話是對哪部分特別有認同感?

2.您對於公寓有什麼特別的情感嗎?

3.您認為什麼是屬於南機場社區的重要性?

4. 南機場通常較為人所知的是夜市的美食,但夜市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髒亂和一些問題,那如果有其他面向可以發展南機場的經濟,您覺得有甚麼比較可能的呢?

 

(二)受訪者名單列表

1. 陳先生,61歲,當地居民,經營麵攤。

2.魏伯伯,75歲,當地居民,經營鞋店。

3.陳太太,65歲,當地居民,經營家庭理髮店。

 

(三)訪談行程、時間、地點之說明

日期

中華民國105年12月22日(四)

社區

南機場社區

時間

行程

地點

交通

備註

09:30

組員集合

植物園

公車

請準時各自前往

09:30-09:45

參觀

南機場社區

舊公寓

走路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中華路二段303巷14號

09:45-10:00

書屋花甲

10:30-12:00

進行訪談

當地居民

 

 

 

四、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發現

1.居民生活品質有待加強

    南機場社區已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而社區內的住宅也都已經是相當有年份的建築物,屋況普遍不是那麼理想,實際走訪社區,發現有多處垃圾棄置、環境髒亂、屋況老舊斑駁的問題。受訪的當地居民都表示他們有想保留懷舊建築的心,但是無論如何,生活品質和水準還是會在首位,亦即居民多有改變現況的意願。只是徒有這樣的意願,實際上推動社區改造卻是有一定難度的,單靠幾位居民的發聲,不足以凝聚社區向心力,況且從居民的訪談說詞中也可以發現,居民大多只是「說說」自己的想法,而缺少了真正去實踐的行動力,也有些居民反而去期盼政府都更以後有所作為,多少顯得有些被動。

2.針對社福制度兩極化的看法

    南機場社區的社福制度完善,也有定期舉辦健康檢查等的回饋里民活動,但是在三位受訪的居民中就有兩位表示,這些社福都是由里長一人在規劃和推動,其他居民大多未能實質參與,對這樣的社福感到「無感」!甚至提到在這些社福制度下受惠的只有社區中的少數人,而未能照顧到「大家」,認為只是里長在充實政績罷了,並不抱有太多期許。反之,第二位受訪者本身是志工,訪談中也可見其與里長的交情之好,他就抱持和前兩位完全不同的觀點和熱忱,他認為里長所做的一切對社區有極大的貢獻,也實質上幫助了很多弱勢,未來若有更多社福制度推行,必定也會全力支持!由此可見,在社區中,居民對於社福體制仍然抱有許多疑慮和歧見,這個部分仍有待社區再做更進一步的檢討和反思。

3.社區觀光發展的協調

    南機場社區中最著名的觀光景點──南機場夜市,在當地的居民對夜市進駐社區多同時抱持著理解、容忍、卻又希望改善的觀點。受訪居民認為夜市帶給社區經濟上的幫助,可是對於住在夜市那頭的住戶來說,是一大生活上的干擾,也給社區帶來噪音和髒亂的問題。儘管如此,居民也不強烈要求撤除夜市,看得出居民在社區觀光發展之下,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協。

 

(二)研究討論

1. 落實社區改造

    對社區環境和居住品質有待改善的部分,本研究認為可以藉由全社區居民一起訂定社區改造條例和相關規定,確實執行垃圾回收、老舊建築修繕、補助居民可以免費請專家抓壁癌……等等,懲罰性和福利性兼施的政策,同時也要組成社區改革小組,嚴格執行居民所共同制定出的規則,落實居民對社區的理想和改造。至於在政府都更的部分,本研究則認為社區居民普遍較被動,鮮少正面積極爭取權益,導致很多居民的想法都只是空想,並沒有被發聲或是重視,因此也建議可以多多舉辦公聽會,讓社區居民有公開管道可以發表意見,也同時鼓勵更多居民站出來發表自己對社區的看法或理想,讓社區的每一個變革都是受到居民共同監督和維護的。

 2.夜市問題

夜市所衍生出的相關問題在夜市型社區內十分常見,大部分為噪音影響、環境、以及氣味的影響,這些問題在南機場夜市也十分普遍。然而南機場夜市卻是南機場社區最大的經濟來源,也因此帶來大量的遊客。因此本研究建議繼續發展夜市文化,但在發展的同時讓居民受到的影響減到最低。在環境的部分,夜市勢必會帶來垃圾並破壞環境,這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建議事後的清潔需要落實,隔天早上夜市攤販應輪流打掃自己弄髒的環境,留給居民一個乾淨的空間,減少居民的負面觀感。噪音的部分,建議攤販與居民可以一個互相可以接受的方案,例如過了特定時間點就必須停止營業以及噪音的發生。噪音雖然是個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但透過將影響降到最小,將居民的損害減到最低。雖然夜市的負面影響很多,但我們不能否認他對南機場的重要性,以及經濟收入的來源,因此更需要在夜市與居民取得平衡點。

3.工作內容分配與福利重新定位

根據社區居民的說法,方荷生里長十分致力於社區的福利制度推動,大部分的工作內容都是里長一個人在推動,居民很少有機會參與,並了解這些工作的運作內容。因此本研究建議在福利制度(包含食物銀行、老人送餐)推行時,可以訂立固定的工作分配內容,將所有的工作事項列出來並成立工作小組。且工作小組的工作人員可以在社區內公開招募,並辦理說明會,吸收更多志同道合且有服務熱誠的居民。另外對於食物銀行的定位,目前居民認為食物銀行的需求者爲弱勢族群,與一般居民不相關。若南機場社區能將食物銀行定位在資源共享,居民可以用自己多餘的食物與其他居民作交換,則可以增加居民的參與,而不是僅限於弱勢住戶,參與者增加後,雖然拿取食物的人增加,但同時提供食物的居民也會增加。希望藉由工作事項的分配、福利重新定位,讓社區居民能夠更加了解社區福利制度的運作,並增加參與度,而不是認為福利制度與自己不相關。

4.老人問題

南機場的居民組成有多數是老年人,且老人獨居的問題十分嚴重,也因為這樣,社區才發展出老人送餐、健康活力站等照護老年人的福利。這些老人福利已十分完善、多元,但若可以增加老人間的互動,將可以爲老人的生活注入新的互動與活力。曾經有位南機場定點送餐的志工爲八十多歲的婆婆,他認為身體還健在,應該可以做更多回饋社區的事,因此她不單只有領取老人送餐,也為其他行動更為不便的老人服務。

因此我們建議,老人送餐的志工除了年輕人以外,或許可以是領取的送餐的爺爺奶奶。若他們並沒有行動不便,且他們有服務的熱誠,可以請他們一起發放餐點給行動不便的老人,透過老年人們互相送飯,不但可以讓獨居老人出外走走,更可以結交更多好友。

 

(三)總結

    在社區福利方面,南機場社區有一位俱有理想與抱負的好里長,他奉獻了近十年的心力在改善社區福利,並創建了許多福利制度,並且有許多弱勢族群受惠。然而,這位里長卻有肩負太多責任,導致幾乎所有事情都由他主導,許多居民無法了解這些福利制度的運行方式。再者,福利制度多數服務的人為老人等,若非這些族群,其他住戶對於這些制度是沒有感覺的,他們對於這些特殊制度的了解甚至不比我們這些外來者。在生活品質的改善,我們知道居民對目前生活品質不甚滿意,對於夜市的困擾也很多,但也缺少實際行動去改變。

    南機場社區整體是個充滿新鮮制度的社區,但是同時這些制度僅在少數人的生活中存在。因此未來南機場社區的發展,可以走向多數居民的生活裡,不再侷限於有需要的人,甚至可以先讓當地居民了自己社區的制度,進而產生為社區出力的心,擴大居民的參與。

 

五、結論與建議

    經過本次研究也更深入了解南機場社區居民的想法以及居民對於社區福利制度的觀感,從訪談中也打破了許多先前既有的觀念,顯示出先前查的資料以及媒體的報導可能只是單一角度的陳述,無法全盤了解整個社區的運作,但也從訪談中獲得許多資訊。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幾點建議,讓未來有志研究南機場社區的學者們可以做不同角度的探究,以下將分為值得學習之處以及未來改進方向做討論,並期盼可供對未來有志研究此社區的讀者參考。

(一)值得學習之處

1. 深入社區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訪談

    在我們進入社區訪談時,我們並沒有預先訂定訪談對象的社經背景,因此在我們選擇對象時,我們隨機訪談在社區中的居民,也因為這樣讓我們得到不同的觀點。對於一個制度的好壞時常是一體兩面的,通常我們無法得到一些背後的負面資訊。但透過對不同人進行訪談,我們可以真實了解居民的想法,了解一個完善制度的背後究竟有什麼缺失,以及當地人是否滿意這樣的制度。想要得到這些資訊,除了深入社區進行訪談之外,更應該對不同背景的人進行訪談,可以讓我們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多元的訪談議題

    我們在設計訪談問題時納入了不同面向的問題,而不是只針對單一的主題去詢問。雖然我們針對的是社會互助相關的議題,但從其他訪談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居民的想法,以及這位居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社區的。除了居民的想法,利用這些問題更可以了解該社區目前發展的狀況以及未來可能的走向,因此我們建議在訪談問題的設計可以納入較多不同的範圍。

 

(二)未來改進方向

1.仔細研究整體分工狀況

    透過先前的文獻回顧以及實際訪談,可以讓我們了解到該社區的福利運作模式,我們可以知道整體的架構。然而除了知道運作的內容外,我們建議也可以對於分工狀況進行研究。由於我們通常只看的到表面執行的狀況,我們應該要去深究其中工作分配上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能夠達到最高效率。以南機場社區為例,若我們只從資料上看,我們會認為這是一個結構縝密,規劃完善的福利制度。但從居民的口中我們得知,實際操作的人幾乎以里長為主。先不論是否能夠有效執行,這樣的工作分配很容易讓其他居民不瞭解狀況,且里長也會被認是為了政績而做。因此透過了解一個制度背後的分工,除了可以知道這樣的運作模式是否可行,更可以知道這項計畫擴及的範圍。以及間接推估居民對該計畫的觀感,而不是從單一的角度去看整個計畫。

2.估計受惠居民的範圍

    當我們在研究一個完善的制度,我們容易將他套用到整體居民。但實際上特別的制度是為了特殊族群而生,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遙不可及,又或是利益不相關。以南機場食物銀行來說,它的目的是要幫助低收入戶在貧困時有可以溫飽的幫助,因此在居民有多的或即期食物時可以將它放入食物銀行。然而,普通的居民卻不會去食物銀行領取食物,會領取的也就是弱勢的族群。因此大部分居民對於食物銀行缺少參與感,也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因此當我們在研究社區福利制度時,我們除了了解這個制度帶來哪些好處外,更可以進一步去了解該制度的影響範圍、以及受惠的居民有哪些。我們可以透過受惠者的評估,更精確知道該福利政策的可行性以及觸及的範圍,以及推行的狀況。

3.探討居民對自身社區的認知

    南機場是一個擁有多元福利政策的社區,其中有許多創舉已被許多媒體採訪,並在社會上流傳,已經小有名氣。但實際詢問居民卻發現有許多人對於自己社區的制度不甚了解。如果一個社區推行的制度僅有在外人眼裡是值得讚賞、學習,對於當地居民沒有任何意義的話,那麼是否能將此制度是為一個有效的制度呢?因此我們建議在研究一個社區時,不妨先詢問看看當地居民對該社區的了解程度,對於不同程度的了解看待社區的政策也會有不一樣的層次。我們希望一個成功的社區制度是建立在當地居民也熟悉該制度,並認同它對於社區會帶來好的改變,而不是讓外來的學者比當地居民擁有更多的認知。

4. 研究實際執行者或負責人

    本次研究我們受限於里長的行程,我們僅能對社區與這些制度有相關的人去做訪談,然而我們從其他人的立場最多就是以旁觀的角度觀看,無法了解執行者當初為甚麼要這樣設計,這麼做背後的意義是甚麼。因此我們建議在訪談時,可以提早對負責人做預約,並且向負責人請教些較為深入的問題。一個制度的執行,我們不能只看到現有的成就及狀況,我們需要從源頭去了解當初這麼做的背景因素是甚麼,以及成立初期會遇到那些困難,也因為一路上種種的原因才成就了今天成功的制度。

 

六、參考資料

中文文獻

黃珠茵,2005。老人社區居住環境之剖析-以台北市南機場公寓社區為例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耀榮,2006。實現「在地老化」之終生住宅發展形式探討 「台灣老年醫學雜誌」。

王敏穎,1998。 邁向「美麗新世界」?!從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辦法剖析都市更新問題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春,1999。台灣都市再生策略,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6卷4期。

彭建文,2013。都市更新的困境與突破,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十六期。

英文文獻

Cutchin, M.P, 2003.“The process of mediated aging-in-place: a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based model”,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Pastalan, L.A., 1990. Aging in Place:The Role of Housing and Social Support, New York: Haworth Press.

Shank, K.H., and Cutchin, M.P, 2010. “Transaction occupations of older women aging-in-place: negotiation change and mean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