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臺北市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2.0前期規劃 一、緣起 臺北市重視社區培力,積極引動社區/社群參與地區環境改善過程,發現社區居民與公務部門間需要有了解社區規劃與需求的專業者扮演協調角色,於88~99年間創立「社區規劃師」聘任制度協助社區凝聚共識並參與相關計畫。此外為普及前述理念,本府亦招募學員進行講習培訓,辦理青年社區規劃師(89~100年)、儲備社區規劃師(101~103年)、社區營造人才(104年~106年)、都市再生學苑(107年起)培訓,培養持續參與社區工作的種子。 另本府自98年推動羅斯福路沿線綠點生活軸營造、101年油杉麗水永康綠點生活圈營造,將議題社群引入地緣社區,試圖累積地緣社區自發轉型能量。102年起研議在萬華、大同區打開社區多元「綠生活空間營造」的可能範型,作為都市計畫下法定公園及綠地外之輔助系統,並強調過程中結合社區參與推動、後續由社區維護管理。 103~106年延續綠生活空間營造,申請內政部營建署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的補助項目-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分別提出「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空間媒合計畫」、「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 matching fund」、「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再生策略地區Open Green matching fund」、「臺北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 生活友善空間」計畫,持續徵求社區自主提案,媒合相關社區規劃人才協助輔導,完成61處改造點,已創造許多社區綠生活空間的改造範型,並持續累積社區後續自主維護管理之能量。 為求持續精進並提升社區空間之品質,本(107)年度將梳理歷年操作經驗,針對過去4年之操作機制、案例、改造過程及後續維管情形進行分析研究,媒合專業者進行輔導,並嘗試突破過往單點式的空間改造,盤點鄰近可串聯之空間,由輔導團隊及專業者與社群共創,進行串連型空間改造及經營規劃之示範實驗,期望改造能量由點拓展至面,提升整體空間營造成效。 107年將透過歷年改造點社區空間診斷,釐清各改造點團隊在空間經營及維護管理上面臨的困難,針對各改造點團隊後續應負起經營、管理之責任,提出可行操作機制 (Open ...
2018臺北市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2.0前期規劃
2018都市再生街區經營影像記錄計畫 一、緣起: 為落實由下而上之城市治理及社區參與的理念,臺北市自92年開始推動繪製社區地圖,並自94年加入社區故事的撰寫,歷年辦理「發現臺北、願景臺北:社區地圖(故事)」相關計畫,讓社區居民在工作坊與說故事的過程中,發掘本身社區的特色並凝聚發展願景,最後由社區居民合力描繪未來生活的願景藍圖,經由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空間,並透過不同主題的演講與工作坊,不斷討論、觀察,描述記錄社區環境並凝聚社區共識。自92年至96年,共輔導25個社區團隊參加,並完成41個(張)社區地圖。 本案係延續社區地圖(故事),至97年度因應影像攝影技術之普及性,轉以輔導社區居民透過動態影像記錄方 式發掘與反思在地(社區)議題,截至106年度止,本市街區經營影像記錄已有120部影片產出,多元呈現臺北市社區風貌及議題。 為強化本市推動都市再生業務,本(107)年度的計畫將回顧過去近10年的累積,盤點歷年120部社區影像,並更進一步整理及分析社區影像未來之趨勢,同時回饋相關資料與本處未來將建立之資料庫進行嫁接。透過影像,不只能與廣大社會民眾針對各式議題進行對話,由民眾手持攝影機拍攝下來的影像也同時記錄了臺北市各個時期的城市與社區樣貌,多年之累積足以建置專屬本市之城市影音庫,提供更多從事社區相關工作及影像工作者,瞭解本市在地特質,提供後續連繫、發酵之機會,此外借重影像傳播與擴散之特性,提升都市再生的正向影響力。
2018都市再生街區經營影像記錄計畫
關於『96年度社區故事地圖暨活化台北縣市鄰河社區規劃』計畫 計畫期程:2007年 計畫所屬機關: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計畫相關網站:https://goo.gl/vjUckf 計畫簡介 綜觀世界各主要城市,貫穿城市的河流往往扮演城市文化、風貌營造、社區常民生活的靈魂要角,此次聯合活動由八社區依水及生態的主題來呈現故事地圖,而河川流域整體的規劃更是串聯都市發展,帶動河岸兩側社區之更新與活化。 臺北的發展始終是脫離不了水的,過去人民生活因鄰近水而發展出的生活模式,藉由故事一一爲我們做下紀錄,希望藉親水社區互動及生活路徑的重構,重啟淡水河與人的關係,活化兩岸人及社區連結新契機,回溯臺北城市最美麗的”水”故事。 計畫操作方法 從93年至96年社區故事地圖的故事書寫了四個年頭,依據各年度不同的主題,在人文歷史社會各面向均有些許的成果,今年度故事主題加入了水與生態,希望藉著一次又一次的開始,發掘出更多臺北的故事,拼湊出完整的地圖風貌,也透過景美舊橋兩岸鄰河社區之先期規劃設計示範操作,透過地方論壇與創新活動之辦理,達成社區連結及親水生活願景。 計畫執行成果 今年共有8個社區參與活動,分別是大同區老 師府文史工作室、文山區景人社 區發展協會、臺北市中埔山步道 協會、臺北市甘答門文史生態協 會、北投區中央社區發展協會、 南港老埤塘故事地圖社造隊、貴 陽街生態社區工作坊與影藝學苑。 8個社區的成員們藉由社區地圖的繪製,重新 ...
『96年度社區故事地圖暨活化台北縣市鄰河社區規劃』
關於久如生態培力研習工作坊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3年 計畫範圍:臺北市南港區九如里、四分溪沿岸週遭生態系、南港山系步道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臺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 網址: http://tw96.myweb.hinet.net/ 計畫簡介 臺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自民國98年成立,成立緣由是來自臺北市第一條社區自主發起封溪護漁的四分溪的河川守護運動,與中央研究院、南港社區大學等單位,舉辦生態調查(動植物)、研習、步道導覽系統規劃等活動。近年社區發展協會希望藉由社區民眾的參與,將以往與外部單位合作的模式轉化成社區內部培力,透過舉辦社區生態解說研習,從監測守護河川資源轉化成為得以運用的社區資產,另一方面也醞釀提升志工能力,不僅止於河川巡守,更能進一步具備生態導覽能力,發展社區自力系統,最終期待能透過生態導覽,帶動社區成員對社區的認同感。 本次推動主要有工作坊課程與實地踏察兩部分,工作坊針對物種辨識、調查方法、地質認識、生態環境認識、導覽解說方法等各類型主題,聘請專業講師來演講解說;實地踏察針對物種調查進行實際操作,並加強學員對社區地理環境的認識與實地體驗。 有感於累積社區自己的生態資料庫、培訓生態志工均有其重要性,卻都不是一蹴可成的事,在計畫執行期間帶領社區志工建構PPGIS電子地圖與社區部落格,累積調查資料,並利用QRcode便利社區居民以及關心久如社區發展的台北市民,一起關心社區文史與生態調查的資料建置。 資料來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久如生態培力研習工作坊
仙跡岩物語
關於保存老臺北記憶-臺灣省城隍廟暨城內商圈攝影志工培訓計畫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中正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 聯絡資訊:[email protected] =================================================================================================================================================================================================================== 計畫簡介 本計劃期盼推動老臺北記憶保存與再現的影像紀錄工作,以百年歷史的文化資產-臺灣省城隍廟做為計畫核心精神,協同商圈促進會、中正區 31 里辦公處等協力單位,用攝影為媒介,培訓攝影人才為目標,輔以相關藝文活動,喚醒社區居民全體情感與認同,以社區營造的理念(全民性、總體性、永續性)來活化商圈,活絡社區產業發展為願景,因此擬辦理攝影志工培訓課程規劃、臺灣省城隍廟暨城內商圈國際街拍攝影展,透過影像紀錄詳實刻劃臺灣省城隍廟及五大商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且期許紀錄者能透過記錄行為參予、理解、研究或表達意見。 成果概述 以百年歷史的文化資產「臺灣省城隍廟」為核心價值,依據「人才」、「文化」、「產業」三大面向,達到「攝影志工培訓」、「保存臺北記憶」、「活絡商圈發展」之計畫內涵。 1.攝影志工培訓課程:本培訓課程規劃希冀能藉由記錄省城隍廟慶典及城內人文史蹟,如北臺灣媽祖文化節、城內商圈等,以「街拍」為主題,記錄日常社會,捕抓平日習以為常所忽略的人事物,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及視覺美學能力,並設計集結志工攝影與生活、生命經驗的互動討論課程,透過自己詮釋自己的作品及講師引言共同討論的方式,讓學員跳脫教條式的學習情境。 2.臺灣省城隍廟暨城內商圈國際街拍攝影展 ================================================================================================================================================================================================================ 資料來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保存老臺北記憶-臺灣省城隍廟暨城內商圈攝影志工培訓計畫
《健康、唯美—吉慶社區》
傳統木材街之風華再現
內湖區洲尾地區整體美化改善計畫
最後更新日期:108年1月29日上午11:30 回:2019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社區營造基地(原社造中心舊址營運、人才整併) 【公開計畫】:強化公開「課程資料及人才資訊交流平臺」 本案係以公帑開設學苑課程及免收費培訓,為推廣都市再生、社區營造概念及提供受訓人才媒合平臺,以有意願從事社造或關心都市再生議題之市民為對象,爰本案強調建置公開課程資料及人才資訊交流平臺,透過持續累積更新平台資訊提供予民眾閱覽應用以強化本案效益。 (1) 新制:於交流平臺提供每堂課程講師姓名、簡介及「課程大綱或課程內容」供線上閱讀及下載,俾利推廣社區營造理念。講師及輔導老師須出具「提供姓名、簡介及課程大綱(或課程內容)為本案公開人才(及課程)資料庫、行銷宣傳通路(fb粉絲專頁、本案官網)等使用同意書」,出具同意者始符合講師資格予以聘任。 (2) 新制:須於交流平臺提供所有學員姓名及照片,俾利後續人才媒合。本案係以公帑開設學苑課程及免收費培訓,為推廣都市再生、社區營造概念及提供受訓人才媒合平臺,以有意願從事社造或關心都市再生議題之市民為對象,學員報名時「須出具提供姓名及照片二項」作為本案公開人才資料庫使用同意書,出具同意者「始符合」錄取資格予以培訓。 另協助學員撰寫社區營造人才履歷表(含修課時數及背景分析等)內部留存造冊,經學員意願將人才履歷提供至交流平臺。
【公開計畫】:強化公開「課程資料及人才資訊交流平臺」
劍潭生態人文基地盤點與培訓工作坊
What do you know about 北區社區發展協會培力? 社區營造學會歷年與臺北市各區社區發展協會的深入訪談與輔導,整理社區發展協會普遍面臨的問題,在一開始即普遍反映了缺乏經費、缺乏公共集會場所,以及與里長不合的狀態。雖然許多問題屬於結構性的問題,一時之間無法解決,但是我們也同時發現社區發展協會在組織能力的自我提升上,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這些社區發展協會有某些共同的組織弱項: 一、社區對於下一歩的發展方向缺乏信心與策略規劃 透過深度訪談與互動,發現大多數的社區雖具熱忱,但缺乏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與社區組織長期發展策略的具體想法。而其主因是缺乏信心與方法,但往往歸因於缺乏經費與專業能力不足。由於對於社區未來行動方向缺乏深入的討論,故社區的願景飄忽無根,共識與情感凝聚的深度有限。 二、社區意見多元,缺乏方法去面對爭議,社區認同度不足 當社區組織幹部推動社區營造工作之時,這些計畫之目標與步驟有賴社區組織幹部與居民有共同之共識,才能眾志成城,事半功倍。然而實情是核心幹部和志工付出一片熱心之後,卻常常面臨爭議,當社區領袖缺乏理性溝通與凝聚共識的方法去化解爭議時,便常遭到其他居民的質疑,使當事人備受打擊。 三、缺乏擴大參與的企圖與方法,協會始終是少數人的社團 社區發展協會是台灣社會中最具普便性與代表性職司促進地方基層生活與發展任務的人民團體。但如何促進社區居民的擴大參與,以及因應社區生活的需求推動義工的多元經營,一直是社區發展協會邁向成熟期最大的挑戰。大部分的社區發展協會缺乏擴大居民參與的企圖與方法,以至於協會始終是少數人的社團,削弱了社區發展協會代表社區的正當性。 四、缺乏連結多元民間社會資源的資訊和方法,無力提升組織能量 現代社會問題相互扣連且日趨複雜,就算是基層社區所面對處理的問題往往也牽連廣泛,需要許多專業領域的協助支援。臺北市得天獨厚的特色即在於擁有豐厚的社會資本,有各式各樣的非營利組織都在臺北市活動。然而社區發展協會與非營利組織的連結管道並不暢通,普遍缺乏主動尋求專業NPO 協助的資訊與方法。 五、社區發展協會偏於傳統組織形象,較少創新氛圍,不容易吸引年輕人加入 ...
北區社區發展協會培力團隊
北投中正山親山步道旁木炭窯修護計畫
《南機場 幸福宅配》
厝邊的興隆公園-文山區景行社區地區環境改善計畫
關於友倫在家嗎 天母羅友倫故居再生行動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士林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天母綠玉聯盟 聯絡資訊:天母綠玉聯盟 =================================================================================================================================================================================================================== 計畫簡介 自2013年6月30日的一場「天母國小附近國有地地上權招標案說明會」起,週邊居民自 主發起反對開發聯署,於是7月26日天母綠玉聯盟成立,在過程中,提案團隊看見了公共資訊無法有效傳達而產生的衝突,也看見了天母有著豐富的歷史、 生態資源,也意識到了羅友倫故居可以作為開啟社區凝聚、創造地區想像的潛力點。因此本計畫期盼以「尋找文化資產再利用社區模式、串聯地區議題社團、創造天母地區議題及資源公共平台」為目標 ,並運用「友倫在家嗎?」做為策略包裝。透過故居庭院清掃計畫、文史生態導覽、季節廚房、共食派對、天母地方誌、資源議題網站平台的方式,以歷史空間的深化與詮釋、生態環境的調查與紀錄,為地方建立系統性的認識,來串聯不同地區議題團體 ,最終形成天母地區公共事務的平台。 成果概述 1.友倫邀你來打掃-羅友倫故居清掃行動:動員居民一起清掃閒置多年的羅友倫故居,不僅改善環境也讓居民認識到社區的文化資產是需要被共同「照顧」的。 2.夜遊天母xPokémon ...
友倫在家嗎 天母羅友倫故居再生行動
台北市社區規劃師 計畫期程:1999-2011 計畫機關: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計畫相關網站: 計畫簡介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從1999年起,開始以在地服務精神為原則,甄選屬於各行政區中之「社區規劃師」(團隊),除了為社區解決相關疑難雜症外,同時在與居民互動的過程,讓居民逐步了解如何參與社區事務,更因長期對社區之觀察與記錄,為社區勾勒出美好未來的生活方案與藍圖。這群專業人士對社區公共議題,譬如社區公共空間、社區照明設備、社區植栽、社區公園,甚或社區未來發展的願景等議題,透過與社區居民的互動,有系統且有組織的一步一步解決與推動,猶如社區環境的診療師。 計畫操作方法 社區規劃師如同社區環境診療師,扮演著維持社區環境空間環境品質與生活品質健康的重要推手,讓社區居民對於社區環境議題及建議,在第一時間可以即時找到「傾訴」及診療的對象,有效且精確打打通社區「任督二脈」,讓社區的環境空間及生活品質可以持續的保持「健康」。自1999年開始,徵募具社區、環境規劃等專長領域之個人或團體,對社區營造事務具高度熱忱或曾經參加過社區營造相關培訓課程,長期投入陪伴社區。(待修改) 為了擴大社區規劃師之服務效能及領域,97年度(2008)除了都市空間、建築等專業者可參加外,更開放社區醫療、社區產業發展、治安、交通、公共衛生、環境心理、環保生態領域之專業者參加,且亦歡迎團隊或個人參與,任期更從以往的一年延長至兩年,總計97年度(2008年)共有57個社區規劃師加入社區服務的行列。 計畫各年度執行成果 年代 服務項目 社規師 1999 2000 2001 2002 2008 ...
台北市社區規劃師
一、前言 社區指的是擁有共同的文化體系的人們,居住於同一塊區域,進而衍生了互動影響。而社區中,文化和地域兩個基本組成的屬性有時會偏向於其中一點。為了響應社區傳播與發展這門課老師對於學生的要求,本小組決定前往位於台北市的華山社區,參觀當地日式建築,重拾日治時期的風貌寫照,並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針對附近居民進行隨機訪談,找尋任何的蛛絲馬跡,一窺華山社區的真相。 二、文獻回顧 (一)、華山社區環境介紹 台北市齊東街「齊東古道」為源自清初台北大加臘堡地區通往基隆的古道,與台北最早的道路:八德路相連,此東西向聯絡道路自艋舺啟程,經城內,越東門,至莿仔埒(齊東街一帶古地名)、朱厝崙、中崙、錫口(松山)。由於聯絡艋舺與錫口兩大港口,因此成為盆地運送米糧至河港的「米道」。清領時期周氏家族開發本區域,齊東街一帶位在當時「三板橋莊」內;日據時代,大正九年(1920年)台灣總督府更改地方官志,劃分齊東街一帶為「幸町」,當時除少部份散村聚落之外,地景多為水田;至大正十一年,台灣總督府頒佈了「台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遂在日據晚期造就了齊東街一帶特殊的日式宿舍群落。 迄今猶存的齊東街53巷4、6、8、10號與濟南路二段25、27號等日式房舍,經台北市文化局邀集相關單位、專家學者、社區居民與文史工作者進行數次現地會勘,結論確認本區日式建築群落明顯、形式樣貌完整,極具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價值,建議對此區域成立專案,俾利找到再利用的共同基礎,不宜單棟建築個案處理;同時增加專案小組成員,並考量以整體街廓規劃建築物之保存方式辦理。 華山社區所在街景特色及紋理,實由齊東街這條跨越清領、日治到光復後的古街道而來;不僅是日式宿舍群落,街角巷弄內尚留存磚仔厝、二層木造建築、凸緣窗現代建築、倉庫區轉化為公務住宅及廳舍、光復早期國營單位員工宿舍建築、防空洞,以及間雜其間的多棵大樹及綠蔭,更特殊的是,蜿蜒有致的街道尺度、景隨步移的體驗--這些在在都與齊東街這條主脈相輝映。然而,從日式宿舍保衛戰開始,也可窺知都市開發在本區域的壓力和危機,若未加以適當管制,華山社區深涵人文歷史特色和宜人的住居環境品質,可能遭到破壞而逐漸泯失。 為使華山社區的集體風貌記憶不致於流失,並期待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過程,以齊東街「齊東古道」來串連、擴散各歷史景點,再現歷史風采來點燃市民參與度,促成社區發展的未來願景形成共識,取得地方發展角色的適當定位,並有「齊東古道文史風貌社區營造計畫」的提案。 (二)、社區發展重點 華山社區現為華山社區的一部分,華山社區現有三個發展重點: 1、發展傳承木作產業,藉由現有的日式建築作為架構和參考,將觀摩就 有木造建築,並漸漸引進新的技術進行交流。 2、發展民宿旅館或餐飲業等產業文化,配合日式建築,將華山社區打造 成台北的新天地。 3、將舊房舍活化,打造更多的辦公機能,透過修繕、改造等方法,提供 更多的辦公空間給公務廳舍所使用。 (三)、社區故事-日式建築的存與亡 位於金山南路與忠孝東路的交叉口,我們可以看見許多破爛的木造建築。這些便是日治時期建造,被用來當作官員的宿舍,在城市大量的喧囂中,這裡有著不同於城市的寧靜,給予人們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在這裡我們看到許多歷史的痕跡,以及社會的結構,在種種的要素互相交錯下,我們可以見證歷史的發展。 ...
台北市華山社區
吉慶社區生態發展環境改善計畫
四分溪整體環境改造計畫
關於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計畫期程: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計畫相關網站:http://www.udd.gov.taipei/pages/detail.aspx?Node=413&Page=1302&Index=6 計畫簡介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的機制設計是由民間團體主動提出環境改造的計畫,由政府提供補助性的規劃設計經費,鼓勵市民研提改造地區公共生活環境的計畫;於規劃過程中,並透過空間規劃專業者的協助與公部門相關單位討論協商,凝聚民眾心目中的空間改造理想,結合相關單位的配合落實執行,以打造一個適居的、人性的都市,也希望透過社區居民之參與,加強社區意識,改造居民日常生活最切身的小環境,提昇生活環境品質。 計畫操作方法 自1995年9月辦理第一次公開徵選以來,改造主題包括:街景美化、公園改造、交通改善、學童通學步道、生態步道、藝術街坊、節點環境美化、招牌整治…等,後續2001年以Walking City為提案主軸,進行都市重要入口或軸線或節點週邊步行環境之改善、捷運站週邊人行系統整合、地區性行人徒步區、人行網絡串聯、兒童通學路與遊戲巷、社區自行車網路、淨空騎樓空間、串通建物間的空橋與連堤路橋等項目之改善整備計畫及規劃設計,希望建立「安全、舒適的人行空間」。2002年以「都市入口意象(City Entrance)」為主題,就全市性、地區性及鄰里性之重要地區入口,進行整體分析研究及規劃設計,以期「地點感的再造、自明性的凝聚」;2003年則以「公有建築物前廣場」及「街角空間(Street Corner)」為主題,在線與點的概念以後,續以開放空間的營造為工作重點,希望都市裡的每個角落,俯拾皆有生活的趣味。 計畫各年度執行成果 年代 計畫成果 1996 三玉社區休憩綠帶規劃案 天母西路圓環環境重整計畫 芝山社區環境改造計畫-芝山遊廊 ...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關於大同好青年-「2016社區技藝培訓營」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大同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社區營造人才培訓計畫「大同共好組」 聯絡資訊:大同。共好 =================================================================================================================================================================================================================== 計畫簡介 以「在地性」、「公共性」、「多元社會」為三個面向,來發展第二階段的「青少年族群」新的課程規劃設計與新的在地服務。擬辦理街頭藝術家師課程、大同區「青少年衛教課程」,冀以達成青少年對藝術的「親身實作學習」、與「培養創造力」和「美學生活」的態度養成。 成果概述 舉辦系列課程,讓青少年學習藝術外,也能從中摸索出未來方向。 1.匠「藝」停一下,找出人生方向:透過課程的實際互動,協助青少年找出自我的人生價值。也同時介紹國內外協助青少年的公部門網站,以講師本身的自我案例,讓更多人知道讀書之外更多樣的選擇。 2.「心」傳-找出快樂與分享:透過三個心靈衛教的主題來發展與分析心靈議題。 主題一:為什麼我不快樂? 主題二:快樂/憂鬱蹺蹺板-平衡之道小訣竅 主題三:心理救護你和我 3.「阿嚕咪AL ...
大同好青年-「2016社區技藝培訓營」
關於大安區華光社區再生發展營造計畫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3年 計畫範圍: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與華光社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 協力單位: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經典工程顧問公司、臺北刑務所文資護育聯盟、華光護樹志工隊、華光學生訪調小組、台灣油衫社區發展協會、青田社區發展協會、溫州社區發展協會…等 計畫簡介 華光社區,20世紀初日本殖民時期所建立的臺北監獄,是臺北東門城外最悠久的都市化起點。2013年上半年,紅磚浴場的打開(金華麵店原址),引動一連串市民對古蹟與社區老樹的關懷,透過一次次如清掃古蹟、吃早餐的活動,逐漸轉變外界對此區的印象,在市民與眾多團體的奔走下,爭取了49棵老樹的認列與南圍牆、19棟歷史建物的保存的歷程。 面對104年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配合國有財產署進行都市計畫變更重新規劃的時刻,期待我們的城市未來能夠更回應市民多樣化的需求,打開一個市民能夠提供意見,共同思考都市聚落意義、文化資產與未來規劃軟硬體有更好接軌,也為大安區社區公民環境教育與參與累積基礎。 【華光心願景 生活圈願景工作坊】三場工作坊操作方式 第一場 以地圖工具指認、盤點不同意見及資源,配合以生態、歷史古蹟、人文社會及拆遷安置四面向思考。 第二場 了解現況及參考案例,擴大視野、引導討論,以 (1)刑務所地景&公共空間願景 (2)監獄文學&歷史路徑&空間再現 ...
大安區華光社區再生發展營造計畫
關於大安生活VS東豐/四維新巷 計畫系列: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計畫期程:1998年 計畫範圍:主要地區為東豐街與四維路停車場、德安公園旁遊戲巷為軸心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規劃單位:陳明城建築師事務所、加碼社區工作團隊 參與組織: 計畫簡介 社區特性與參與過程 仁慈、德安里位於仁愛、信義、敦化及復興4條主要幹道街廓內,區內多為高品質住宅大樓,5個鄰里公園散佈其中,公共設施比例較鄰近地區具有優勢地位;但因大安路並無人行道及騎樓,且由南往北單向行駛,車流快速亦無任何管制措施,使得這條原本應為社區生活性之道路,卻成為危險的穿越性幹道,相對地也降低居民使用鄰里公園的意願。在居民自發性意識構想下,就社區周邊地區之公共空間進行環境改造計畫,建立社區意識並整合串連為一整體發展構想,提高公共空間使用,避免社區資源浪費,改善社區環境品質。 規劃設計方案 為提高整體社區公共空間的使用,居民在規劃當中提出下列方向: 1. 德安公園部分:公園內植栽需要自動灑水系統,並保持草皮良好排水,將公園旁之66 巷一半納入公園並規劃成遊戲巷。考慮設置環公園散步道及避雨設施。 2. 四維路路邊停車場經營管理方式不佳,造成社區夜間無車位可停,建議改變收費方式,雙方互惠。另與電信局商討週邊環境的議題。 3. ...
大安生活VS東豐/四維新巷
關於「大稻埕小探長」讓我們用觀察改變世界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大同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 稻舍URS329 聯絡資訊:稻舍URS329 =================================================================================================================================================================================================================== 計畫簡介 提案團隊長期進駐大稻埕北街, 有感於北街人口老化與社區發展沒落的問題,發現年輕一代也因為許多因素選擇搬離街區,由於這兩點埋下街區文化根基失傳的隱憂,街區等待新進產業進駐的真空期間,如何讓原住民或新移民能夠重新認識北街歷史,在彼此瞭解街區文化脈絡的基礎上,找到街區自己的根。因為欲透過本計劃以URS329稻舍作為北街導覽種子培訓基地,以社區居民走讀記錄工作坊、導覽種子培訓營,由長期性的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導覽方式,進而形塑及定位街區,加強新進駐產業與在地文化的連結性,也為社區培養新血,為社區持續注入年輕新活力。 成果概述 提案共舉辦兩場次「大稻埕小探長培育種子計畫」,顧名思義就是培育在地小朋友,用探長明察秋毫的精神,學會觀察街區上發生的問題,更進一步發揮想像力討論如何解決。URS329稻舍作為北街社區小探長培訓基地,整個活動分四階段: 第一階段:由導覽老師帶領小朋友認識北街在地歷史。 第二階段:由體驗設計師帶領小朋友運用訪談店家、田野調查、路上觀察學等方式發現北街社區問題,並且記錄下來。 第三階段:由體驗設計師帶領小朋友將發現到的問題整理分類好,由小朋友發揮想像力,輔佐以設計思維方法,逐一討論可能的解決方向。 第四階段:小朋友通過受訓後頒發合格證書,未來合格的小探長只要隨時發現社區問題,與我們討論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就在稻舍領取獎品。 ...
「大稻埕小探長」讓我們用觀察改變世界
關於太平日日新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大同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點亮太平町專案小組 聯絡資訊:[email protected] =================================================================================================================================================================================================================== 計畫簡介 延續104年臺北市設計之都點亮太平町計畫,提案團隊從訪調中有感於當居民開始了解大稻埕過去的歷史及人文精神,同時紀錄現在正在發生的事件,才有辦法讓居民開始產生認同,並相信這個社區將慢慢恢復昔日光彩。因此本計劃欲以社區報為媒介,來凝聚社區意識,引發在地居民關注地方事務;期望透過社區報-太平日日新報,整合地方活動資訊,讓社區回顧這地區的榮耀,再次產生認同,點亮太平町。 成果概述 社區報發行採用部落格,不定期發表一篇一篇的故事,透過網路擴散效果,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太平町,再將這些故事經美編後成為電子報,將來供人查閱,也成為line生活圈的訊息發送素材。 1.太平日日新報報導內容: 社區歷史故事-消失的歷史建築:報導太平市場、藥房、工業社等老店家、社區內美味餐廳,以及老房子如稻舍、李亭香、十連棟所舉辦的活動。 2.活動集錦報導:報導大稻埕中元普渡、天橋藝術節、親子互動課程、老台北映像展等多元的活動花絮。 ================================================================================================================================================================================================================ 資料來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太平日日新
奇岩社區-日出奇岩
富民生態公園(富錦里)
師大社區藝術綠廊之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