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祐文化街
最後更新日期:108年1月29日上午11:30 回:2019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社區營造基地(原社造中心舊址營運、人才整併) 【公開計畫】:強化公開「課程資料及人才資訊交流平臺」 本案係以公帑開設學苑課程及免收費培訓,為推廣都市再生、社區營造概念及提供受訓人才媒合平臺,以有意願從事社造或關心都市再生議題之市民為對象,爰本案強調建置公開課程資料及人才資訊交流平臺,透過持續累積更新平台資訊提供予民眾閱覽應用以強化本案效益。 (1) 新制:於交流平臺提供每堂課程講師姓名、簡介及「課程大綱或課程內容」供線上閱讀及下載,俾利推廣社區營造理念。講師及輔導老師須出具「提供姓名、簡介及課程大綱(或課程內容)為本案公開人才(及課程)資料庫、行銷宣傳通路(fb粉絲專頁、本案官網)等使用同意書」,出具同意者始符合講師資格予以聘任。 (2) 新制:須於交流平臺提供所有學員姓名及照片,俾利後續人才媒合。本案係以公帑開設學苑課程及免收費培訓,為推廣都市再生、社區營造概念及提供受訓人才媒合平臺,以有意願從事社造或關心都市再生議題之市民為對象,學員報名時「須出具提供姓名及照片二項」作為本案公開人才資料庫使用同意書,出具同意者「始符合」錄取資格予以培訓。 另協助學員撰寫社區營造人才履歷表(含修課時數及背景分析等)內部留存造冊,經學員意願將人才履歷提供至交流平臺。
【公開計畫】:強化公開「課程資料及人才資訊交流平臺」
師大社區藝術綠廊之重塑
綠色萬芳-萬芳社區登山步道及公園、社區人行步道系統改善計畫
樟腳里、樟新里社區環境改善計畫
福州山(六張犁地區)
民生公園入口意象暨設施改善景觀復原設計
《南機場 幸福宅配》
傳統木材街之風華再現
富民生態公園(富錦里)
忠孝醫院周邊地區公共開放空間改造計畫-2
戀戀溫泉-社區參與推動「北投親水溫泉公園」
2018臺北市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2.0前期規劃 一、緣起 臺北市重視社區培力,積極引動社區/社群參與地區環境改善過程,發現社區居民與公務部門間需要有了解社區規劃與需求的專業者扮演協調角色,於88~99年間創立「社區規劃師」聘任制度協助社區凝聚共識並參與相關計畫。此外為普及前述理念,本府亦招募學員進行講習培訓,辦理青年社區規劃師(89~100年)、儲備社區規劃師(101~103年)、社區營造人才(104年~106年)、都市再生學苑(107年起)培訓,培養持續參與社區工作的種子。 另本府自98年推動羅斯福路沿線綠點生活軸營造、101年油杉麗水永康綠點生活圈營造,將議題社群引入地緣社區,試圖累積地緣社區自發轉型能量。102年起研議在萬華、大同區打開社區多元「綠生活空間營造」的可能範型,作為都市計畫下法定公園及綠地外之輔助系統,並強調過程中結合社區參與推動、後續由社區維護管理。 103~106年延續綠生活空間營造,申請內政部營建署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的補助項目-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分別提出「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空間媒合計畫」、「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 matching fund」、「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再生策略地區Open Green matching fund」、「臺北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 生活友善空間」計畫,持續徵求社區自主提案,媒合相關社區規劃人才協助輔導,完成61處改造點,已創造許多社區綠生活空間的改造範型,並持續累積社區後續自主維護管理之能量。 為求持續精進並提升社區空間之品質,本(107)年度將梳理歷年操作經驗,針對過去4年之操作機制、案例、改造過程及後續維管情形進行分析研究,媒合專業者進行輔導,並嘗試突破過往單點式的空間改造,盤點鄰近可串聯之空間,由輔導團隊及專業者與社群共創,進行串連型空間改造及經營規劃之示範實驗,期望改造能量由點拓展至面,提升整體空間營造成效。 107年將透過歷年改造點社區空間診斷,釐清各改造點團隊在空間經營及維護管理上面臨的困難,針對各改造點團隊後續應負起經營、管理之責任,提出可行操作機制 (Open ...
2018臺北市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2.0前期規劃
藝術造街,活化舊北投
臺北市智慧科技城市示範計畫
仙跡岩物語
關於都市空間改造計畫 計畫期程: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計畫相關網站: 計畫簡介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從2002年起推動『都市空間改造計畫』,鼓勵社區規劃師與市民參與都市空間實質環境的改善行種,2002年度計畫主題定為『都市入口意象(City Entrance-大家一起來打造臺北新意象)』,期許臺灣首都城市「臺北市」能加強『臺灣的國際門戶』整體景觀意象,並塑造獨特之都市魅力與風格;2003年度起將設計範圍設定為公共建築物前廣場與街角空間改造,以期深入社區生活角落之環境改善與公有建築物之意象改造。另外因應行政院的社區風貌營造計畫,臺北市政府也鼓勵與協助社區團體踴躍參與,爭取中央補助資源,轉化為社區生活品質之提昇。 計畫操作方法 主題一:都市入口意象 本主題是以客觀科學的景觀理論為基礎,經專業團隊、社區民眾、社區規畫師、民間組織、國內外學者專家共同合作參與,重新檢視臺北市都市入口意象元素,進而促進市民對於臺北市地域範圍之認知,並使市區街道結構及自然地形紋理緊密連結。因此,除研議全市性都市入口意象計畫外,並就行政界線、核心發展區與地區性之入口等不同意象特質,劃分層級並就潛力分析結果評選出五十處入口意象潛力點,進而訂定短中長期發展執行計畫,循序漸進地推動臺北市都市景觀改造,達到增益都市行銷、增添城市魅力與創造市民記憶空間之目的。 2003年起推動「都市空間改造計畫-都市入口意象」程序2002年地區環境改造計畫「都市入口意象(City Entrance-大家一起來打造台北新意象)」所建議潛力地點,已公開甄選方式,評選5處辦理規劃設計工作,並期能逐年實現臺北市入口意象塑造之工作。 主題二:公共建築物前廣場暨週邊地區與街角空間改造 街道與廣場是都市主要的開放空間,也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所;它們於空間與社會意義上,正如一間房子/家庭的客廳一樣,是個容納多元活動進行與情感交流的空間,對內提供如休閒、教育、親情交流、資訊交流及吸收知識等日常生活機能,對外則是個與朋友/社會接觸的場域。街道與廣場上人們的活動形式與內容展現了都市的生命力、內涵與其深藏的魅力,都市發展局期藉由改造臺北市的街道與廣場空間,塑造臺北市更迷人的風情,並提供市民更多元的活動機會。故2003年起推動「都市空間改造計畫-公共建築物前廣場暨週邊地區與街角空間改造」,即以公開甄選方式,選出具有代表性、活動特性與設施現況窳陋或不足之地點;最後評選4處辦理規劃設計,其經由民眾參與的過程,而提出空間改造之建議。 主題三: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 一個得以永續經營的社區風貌營造機制,應包括全市性社區營造中心的成立、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地區發展計畫、社區規畫服務中心的資源平等機制建立,並藉由青年規畫師培訓計畫以為新血不斷加入與社區培力,加上社區規畫師制度之總體檢,以為一個完整城鎮地貌改造與社區規劃參與的整合體制之完成。本府推動「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係希望經「由下而上」之社區參與程序,由社區針對各種推動主題或社區議題,輔導社區自主提案申請中央補助,並由市府協助爭取經費並加以協助執行,以為永續機制的建構。 本計畫整合中央及台北市所能提供之社區營造資源,執行時確實落實「社區提案」原則,除函知各區公所轉知各社區發展協會等立案民間團體提案,並鼓勵社區與本市之社區規畫師、社區規畫服務中心共同提案,再由本府都市發展局彙整並組成社區風貌營造計畫評審委員會進行初審,再送由營建署與文建會進行複審決選。計畫執行時,以社區居民需求及共識為基礎,經由專業者與社區居民共同檢視社區環境,找出問題,來提出創意且務實之改造策略與方案,進而打造屬於大家共同的「新故鄉」。 計畫各年度執行成果 ...
都市空間改造計畫
關於瞧橋加蚋仔-影展X食堂X多元生活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萬華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六庄 聯絡資訊:六庄 =================================================================================================================================================================================================================== 計畫簡介 提案單位有鑑於位在萬華萬大長泰街口的人行陸橋,自 1977 年竣工以來已屹立39 年之久,在近期被市政府列入主要拆除名單內,確認陸橋將於 2016 年底拆除,本計劃希望以紀錄各群體生活路徑的靜、動態影像達到促進加蚋仔世代間、族群間的理解、交流的目標,讓即將成為歷史的陸橋不僅是住民回憶昔日的歷史走道,亦是呈現多元文化的文化廊道。這個事件也讓提案團隊重新思考社群尚未有凝聚社群意見的團隊與場域,因此以身為在地人的角度思考,該如何凝聚社區情感,進而引導居民提出對公共事務的想像,始能匯聚居民的共識與需求,實際參與公共事務決策,擬辦理『多元族群錄像紀實』、『天橋攝影展』、『烹煮多元食堂』,落實在地居民的實際需求,共同擘劃對加蚋仔未來的美好願景。 成果概述 1.多元族群錄像紀實:以空間作為媒介,記錄群體多元生活面貌,尋找共同生活在加蚋仔的多元族群,藉由訪談和影像的方式記錄他們的生活路徑與生活記憶,並以此挖掘出加蚋仔的原貌與特色,活絡各群體間的認識與交流。 2.天橋攝影展:以天橋作為場域,展出群體間的生活,喚起社區居民對住家空間的關心,並以無形的方式串連社區成員之間的多元共識。 ...
瞧橋加蚋仔-影展X食堂X多元生活
關於『96年度社區故事地圖暨活化台北縣市鄰河社區規劃』計畫 計畫期程:2007年 計畫所屬機關: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計畫相關網站:https://goo.gl/vjUckf 計畫簡介 綜觀世界各主要城市,貫穿城市的河流往往扮演城市文化、風貌營造、社區常民生活的靈魂要角,此次聯合活動由八社區依水及生態的主題來呈現故事地圖,而河川流域整體的規劃更是串聯都市發展,帶動河岸兩側社區之更新與活化。 臺北的發展始終是脫離不了水的,過去人民生活因鄰近水而發展出的生活模式,藉由故事一一爲我們做下紀錄,希望藉親水社區互動及生活路徑的重構,重啟淡水河與人的關係,活化兩岸人及社區連結新契機,回溯臺北城市最美麗的”水”故事。 計畫操作方法 從93年至96年社區故事地圖的故事書寫了四個年頭,依據各年度不同的主題,在人文歷史社會各面向均有些許的成果,今年度故事主題加入了水與生態,希望藉著一次又一次的開始,發掘出更多臺北的故事,拼湊出完整的地圖風貌,也透過景美舊橋兩岸鄰河社區之先期規劃設計示範操作,透過地方論壇與創新活動之辦理,達成社區連結及親水生活願景。 計畫執行成果 今年共有8個社區參與活動,分別是大同區老 師府文史工作室、文山區景人社 區發展協會、臺北市中埔山步道 協會、臺北市甘答門文史生態協 會、北投區中央社區發展協會、 南港老埤塘故事地圖社造隊、貴 陽街生態社區工作坊與影藝學苑。 8個社區的成員們藉由社區地圖的繪製,重新 ...
『96年度社區故事地圖暨活化台北縣市鄰河社區規劃』
關於蟾蜍山共地綠生活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蟾蜍山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好蟾蜍工作室 聯絡資訊:蟾蜍山:老公館 心聚落 =================================================================================================================================================================================================================== 計畫簡介 2014年好蟾蜍工作室與里辦公室合作,在蟾蜍山角廣場搭建「呱呱菜園」與「雨撲滿」,讓社區居民能夠聚在一起,並相互交流種植經驗。2015年為了延續居民種植的熱情,我們在廣場旁搭建了「蟾蜍好瓜棚」,以「共同照顧、共同分享」的概念帶動居民參與公共事務。2016為了保存蟾蜍山在地的藥草記憶,並讓長者有地方種植,與大安區學府里、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師生、立方規劃空間、中國藝術家鄭波、景觀設計師王文心、植物生態愛好者李明峰等人,共同運作蟾蜍山的空地,蒐集在地藥草相關口述歷史,並依記憶中的藥草出打造原生花草園。而蟾蜍山雖然環境生態豐富,但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仍有非常大的教育空間,對於自身所處的生態知識更是不甚了解,故希望辦理以一系列綠生活課程-蟾蜍山本草綱目、與動物共生的花草園、好農小旅行、有機堆肥好生活、市場與餐桌中的環保學課程,引起居民之環保意識,並能落實於平日生活。 舉辦系列環保課程,認識社區資源引動居民環保意識 成果概述 1.蟾蜍山本草綱目:請到藥草老店第二代翁義成老師,帶著居民一起探索蟾蜍山有的藥草,也一起做青草茶,力行中草藥文化的傳承。 2.與動物共生的花草園:用此堂課讓居民認識蟾蜍山上常見的動物,使原本住在蟾蜍山的蟲鳥可以繼續與居民和樂相處,凸顯蟾蜍山生物多樣性的一面。 3.好農小旅行:第一站為松山幸福農場,理解經營一個菜園的種種可能,進而讓居民思考蟾蜍山呱呱菜園自主經營的方法。第二站是台北植物園,在那了解植物與我們與生活的關係。最後到台北第一個認證的環境教育場域-關渡自然中心,在關渡的溼地欣賞鳥類及夕陽。 4.有機堆肥好生活:讓居民來運用廚餘堆肥,藉由一系列課程使居民了解友善環境種植的深遠含意。 5.收尾的課程,延續的行動:最後一堂課,請大家討論這幾次課程得到的想法,與自己延伸的想法,將大家的想法一同收集下來,希望日後能夠一同來實踐。 ...
蟾蜍山共地綠生活
關於太平日日新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大同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點亮太平町專案小組 聯絡資訊:[email protected] =================================================================================================================================================================================================================== 計畫簡介 延續104年臺北市設計之都點亮太平町計畫,提案團隊從訪調中有感於當居民開始了解大稻埕過去的歷史及人文精神,同時紀錄現在正在發生的事件,才有辦法讓居民開始產生認同,並相信這個社區將慢慢恢復昔日光彩。因此本計劃欲以社區報為媒介,來凝聚社區意識,引發在地居民關注地方事務;期望透過社區報-太平日日新報,整合地方活動資訊,讓社區回顧這地區的榮耀,再次產生認同,點亮太平町。 成果概述 社區報發行採用部落格,不定期發表一篇一篇的故事,透過網路擴散效果,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太平町,再將這些故事經美編後成為電子報,將來供人查閱,也成為line生活圈的訊息發送素材。 1.太平日日新報報導內容: 社區歷史故事-消失的歷史建築:報導太平市場、藥房、工業社等老店家、社區內美味餐廳,以及老房子如稻舍、李亭香、十連棟所舉辦的活動。 2.活動集錦報導:報導大稻埕中元普渡、天橋藝術節、親子互動課程、老台北映像展等多元的活動花絮。 ================================================================================================================================================================================================================ 資料來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太平日日新
關於大安生活VS東豐/四維新巷 計畫系列: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計畫期程:1998年 計畫範圍:主要地區為東豐街與四維路停車場、德安公園旁遊戲巷為軸心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規劃單位:陳明城建築師事務所、加碼社區工作團隊 參與組織: 計畫簡介 社區特性與參與過程 仁慈、德安里位於仁愛、信義、敦化及復興4條主要幹道街廓內,區內多為高品質住宅大樓,5個鄰里公園散佈其中,公共設施比例較鄰近地區具有優勢地位;但因大安路並無人行道及騎樓,且由南往北單向行駛,車流快速亦無任何管制措施,使得這條原本應為社區生活性之道路,卻成為危險的穿越性幹道,相對地也降低居民使用鄰里公園的意願。在居民自發性意識構想下,就社區周邊地區之公共空間進行環境改造計畫,建立社區意識並整合串連為一整體發展構想,提高公共空間使用,避免社區資源浪費,改善社區環境品質。 規劃設計方案 為提高整體社區公共空間的使用,居民在規劃當中提出下列方向: 1. 德安公園部分:公園內植栽需要自動灑水系統,並保持草皮良好排水,將公園旁之66 巷一半納入公園並規劃成遊戲巷。考慮設置環公園散步道及避雨設施。 2. 四維路路邊停車場經營管理方式不佳,造成社區夜間無車位可停,建議改變收費方式,雙方互惠。另與電信局商討週邊環境的議題。 3. ...
大安生活VS東豐/四維新巷